回望长安: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先驱.docVIP

回望长安: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先驱.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回望长安: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先驱.doc

回望长安:中国近代工业的拓荒先驱   编者按:   2012年,长安诞生150周年。   对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来说,长安的150年,是一段不凡的历程。诞生于洋务运动、扬名于抗日战争、成长于新中国、兴盛于改革开放――长安,在150年里,辗转迁移,从上海到苏州,再到南京、重庆,跨越3个世纪的风雨砥砺,见证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起伏,演绎了一段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传奇,成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变迁的一个缩影。   为此,本刊将陆续推出《世纪长安》系列报道,再现长安自强不息、创新发展、追寻振兴民族工业之梦的风雨历程。   1862年寒冬,上海松江之畔的一座庙宇里点燃了一颗火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上海洋炮局在这里诞生,它就是长安的前身。   这颗火种注定是不平凡的。从出生之日始,便肩负起实业救国的使命,开启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在那血与火的年代,它一路辗转,命运跌宕,脚步沉重,却始终不曾放弃,努力延续民族企业的血脉,不断追寻中华强国之梦。   历史是不会被湮没的。顺着洋务运动的号角、辛亥革命的枪声,让我们走进时间的深处,重新回望长安。   源起洋务 松江之畔传来机器声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帝国主义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打开“闭关”已久的国门,中国社会由此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内外交困中,从林则徐到李鸿章,一些不甘民族衰亡的官吏开始探索中国的自强之道,萌生“师夷长技”的思想,提出“习西法、兴洋师”,推行洋务新政。   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政府支持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而这,也正是洋务运动早期发展的核心工业。   1862年5月,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江南地主买办雇佣英国轮船,将7000名淮军从安庆等地运到上海。也就是在这一年,原效力于英军的英国人马格里投效李鸿章,就任军队教官。   《马格里手书札记》记载:“我在被批准脱离英国军役之后,便投效了李鸿章。第一件事我就向他指出,当时他购买外国军火所付的代价过高……我告诉他,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制造厂。李鸿章很赞成我的建议,但是他深恐中国工人制造不出枪炮来。我遂用事实向他证明此事的可能,过些日子便造出一个炮弹、几个药引和几支炮门纸管自来火。”时隔不久,“李氏立刻授权给我雇佣50名工人,在邻近的一座庙宇里开始进行制造。”   就这样,上海洋炮局(又名随军兵工厂、弹药厂、松江洋炮局)于1862年底在上海松江创立,1863年4月建成。而它从一开始便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最初,洋炮局的工具极其简陋,只有锤子、锉刀,以及临时用取自田间的粘土自造的一个熔化器。后来,开始雇佣外国工匠,添置了机器。除向外商购买外,还找人“由香港购办造炮器具”。如此规模极小、设备简陋的封建官营小工场,实质上是李鸿章在军需供应紧急的情况下所设的一个随军军械所,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在1872年4月11日《捷报》所载《论中国军火制造》一文中,上海洋炮局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而它,即是长安的前身,从此揭开了长安投身实业、创新发展的序幕。   从创办上海洋炮局伊始,李鸿章就确立了由洋人、国人分别管理的两种模式。为此,他“令参将韩殿甲督率中国工匠尽心学习”洋工的技艺,还特意把“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的丁日昌从广东调来,并将炮局分为三个分厂。其中,马格里和中国官吏刘佐禹共同领导一个分厂,被称为上海洋炮局,也叫松江洋炮局;另两个分厂(1865年均并入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则由韩殿甲、丁日昌分别领导。就这样,作为总办(厂长)之一的马格里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第一位外籍厂长,他的开放思想与管理方式对上海洋炮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当时,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开花炮弹和自来火,每月生产炮弹六七千枚,交淮军各营使用。   自此,一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种子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为日后的金陵兵工厂、第二十一兵工厂和长安汽车开门办厂、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打下了原始基础。   苏州扩建 开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史学界众说纷纭,但对判断进入近代工业的标准却达成共识:即以使用机器和机械动力进行生产的制造工业。基于此,1863年迁往苏州的上海洋炮局(后更名为苏州洋炮局),当是中国首家大规模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   不过,这还要从名噪一时的“阿思本舰队”说起。   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开始考虑仿制或购买军舰。消息一出,英国反应最为迅速。1861年4月,刚刚代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便向恭亲王奕?建议清政府购买英国船舰。1861年7月7日,经奕?奏报,咸丰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