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doc

浅析刘禹锡《竹枝词》的内容特色   摘要:刘禹锡一生创作颇丰,其大多数诗歌笔锋犀利、立意深远,无论怀古诗、抒情诗,还是政治讽刺诗,无不充满慷慨之气,但他的《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等作品则表现出活泼开朗的情调和浓郁的民歌色彩,《竹枝词》在内容上广泛的咏颂当地风俗人情,地域性和民俗性极强,刘禹锡还敢于突破封建道德的束缚,将青年男女的恋情付诸笔端,生活色彩很浓,同时,他的语言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刘禹锡;竹枝词;内容特色   《竹枝词》的内容特色在于它鲜明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们都知道,唐诗中涉及的题材是十分广阔的,诗人们的笔几乎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他们也有忽略之处:下层人民的劳动场面和生活习俗这时候好像走不进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视野。刘禹锡是幸运的,他以其敏锐的思辨能力,抓住被他们忽略的东西,致力于描写巴蜀下层人民的劳动场景、巴蜀风情与风俗,不仅形式上具有创新意义,而且其取材也有新颖独到之处,从而使诗歌在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生活水平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突破。也许我们能够这样说,从陶渊明之后,唯有他能够将下层劳动人民平凡的春种秋收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读着他的《竹枝词》,犹如自己身临巴山蜀水之间。在此,诗人尤其擅长对生活中的某个场面进行描写,从而将一幅幅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劳动的画面展示出来。如《竹枝词九首》之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诗人以漫山开放的桃花李花和缭绕在蓝天白云之间的缕缕炊烟作为春耕大忙时节的自然背景,在这背景上来点缀并活动着在江边汲水为炊的妇女和以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在田园劳作的男子。在这里,诗人学习了民歌中借代的表现手法,结合夔州山区人民的劳动生活情景,用这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巴蜀山民的劳动生活图景。他们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戴着银手镯、金钗环的妇女下山来到溪边负水,操持家务,而骠悍健壮的男青年头戴竹笠、腰持长刀去烧荒垦地,准备耕种。诗人捕捉了山乡人民去参加劳动时穿着打扮的典型特征,写出了创造美好环境、创造美好生活的男女老少不辞劳作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地的人情、服饰等特征。绵延横旦、高耸入云的大山是巴蜀的显著特点。桃李同时盛开是夔州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由于巴蜀多山,所以山腰和山顶上的平地一般都有人居住,才会看到炊烟和白云相混景象。“云间烟火是人家”描写的就是这种独特景象。在这里,作者不仅赞叹了山美、花美,而创造出这种自然美景的劳动人民更美,歌颂了人的伟大,三四两句中的银钏、金钗是当地妇女常戴的首饰,长刀,短笠,是当地人民惯用的工具,诗中的“长刀”句还表明畲田时不用牛耕,而是完全靠刀具。从而赋予全诗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烈的异乡情调。畲田这种习俗的确当时是西南地区的耕作方式。其中的“烧畲”场面尤其值得我们去仔细回味,刘禹锡在另一首名叫《畲田行》的诗中具体细致地描绘了巴蜀人民的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景色。   刘禹锡《??田行》一诗中讲述的是巴人在春日先钻龟甲卜卦,得到一雨卦,即在雨前上山烧木作肥。之后在此播种,种子得以很快发芽,雨后苕苗(甘薯苗)即茁壮成长,这就是一幅活生生的西南人民烧山开荒的劳动场景的图画对于畲田,杜甫也在诗中对此有所描写:“煮井为盐速,烧畲度地偏。”王诛在注解中解释道:“峡土瘠确,居人烧地而耕,谓之畲田。”顾名思义就是放火烧荒,然后在灰里下种,这是一种原始落后的耕作方法,但在当时生产水平比较低下的西南地区,这种方法却能给当地人民带来丰收。刘禹锡只用区区28个字,便将当时巴蜀人民的生产情况在诗中完整地体现出来了。身为夔州刺史,他能主动深入山区,了解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使自己的诗词创作取得一定成就,正应了“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那句老话。   又如《竹枝词九首》之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白帝城”在夔州城东,“公孙述据蜀自称白帝,曰白帝城。”“白盐山”则在夔州城东,由于“色若白盐”故而得其美名,文中提到的“蜀江”也是夔州当地的河流。诗中的“南人”指夔州人,“歌一曲”表明他们有唱歌、对歌的习俗。全诗描写的都是夔地的山川景物和民风民情,作者把当地的古迹、名胜顺手拈来放在自己诗中,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再如《竹枝词九首》之五: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人情和造就生产的情况才能写出这样美妙的诗来。“永安宫”就在在卧龙山下,诸葛亮就是在此处接受遗诏。似锦的鲜花,醉人的美酒,踏青归来的姑娘,作者把这民间的一切写得那样平易自然,明白如话,丝毫不显雕凿,但诗的意境深邃动人,这一切正应合了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