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家庭的生活故事-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ietyfor.docVIP

香港新移民家庭的生活故事-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ietyfor.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新移民家庭的生活故事-香港社区组织协会Societyfor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系校友會、Chan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中華書局 貧窮與變遷―香港新移民家庭的生活故事 序章 另一個天水圍:貧窮,應對與希望 陳國賁 我主要從事移民、跨境和遷移的研究。我多年來一直教授兩個課程,一是「個人與社會」,以芝加哥社會學派的社會心理學理論為主。二是「婚姻與家庭的社會學」,家庭也是我的主要研究興趣之一。我對貧窮問題的研究相對比較少。浸會大學社會學系有一個傳統,就是要求所有應屆畢業生都要撰寫畢業論文。去年,我有一個新的意念,就是要組織我所指導的學生來共同研究一個主題――香港的貧窮新移民家庭。有八位學生參與了我這個研究。我們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參與式的田野調查和訪問 (participant observation)。研究小組中的每位學生追蹤一個新移民家庭八個月,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了八個家庭作為我們的研究個案(case studies)。我們效仿著名人類學家Oscar Lewis在60年代針對美國貧窮移民區域的一個經典研究,重新檢視他的著作《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Five Families: Mexican Case Studies in the Culture of Poverty)中所提出的理論及研究結果。我們以此書作為藍本,通過類似的研究方法對八個家庭進行了深入的個案研究。這些論文在我的指導下完成。後來另有一位新聞系學生郭麗欣加入我們的論文集結出書計劃,她總共訪問了七個新移民家庭,這樣合起來我們就有了十五個新移民家庭的資料。我的研究助理莊迪文進行歸納和分析這七個個案,便有了第九篇論文。論文合編成書,名為貧窮與變遷:香港貧窮新移民家庭的社會學研究,焦點在「變遷」二字。 現在我想簡單說說每個篇章。本書第一篇以生活照片書寫形式(photoessay)展示一系列香港新移民家庭的生活照片。 第二篇綜覽新移民貧窮家庭的普遍問題;第三篇的重點是吃,貧窮人家是怎樣吃的呢?第四篇展示了貧窮家庭的空間運用策略;第五篇描述了貧窮家庭的娛樂方式;第六篇涉及貧窮家庭成員的情緒及心理健康;第七篇探討貧窮新移民家庭中社會支援網絡影響下的夫妻關係;第八篇探討貧窮家庭中的家務分工情況;第九篇是關於窮爸爸、苦爸爸的問題,探討貧窮移民家庭中父親的角色與行為;第十篇分析貧窮單親移民家庭之子女求學問題。第十一篇則以施小姐的前線經驗分析成功脫貧的要素。雖然近來很多傳媒及社會輿論都聚焦在接二連三發生家庭悲劇的天水圍,但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新移民貧窮家庭並非只集中在天水圍,屯門、油尖旺、黃大仙、觀塘、彩虹、長沙灣、深水埗、石硤尾等地方都有很多相類似的家庭,而我們考察的十五個家庭個案也來自不同的地區。最後一篇是對質性研究方法論的反思。 是甚麼造成貧窮呢?我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遷移。在陳金梅的研究中,居住在深水埗的黃父在內地已經考獲貨車駕駛執照,但在香港,他的駕駛技能卻不受承認,他只能跟隨同鄉在地盤當散工,經常開工不足,生活沒有保障。同樣來自大陸的黃太也需要加入「次級勞動市場」,夫妻倆經常把「手停、口停」掛在口邊。李凱怡則訪問了同樣居住在深水埗的另一個黃家,黃母的家族在內地從事裝修材料生意,生意做得很大,居所有三、四層高,有樓有車,是一個小康之家。但來到香港後,他們卻要苦苦掙扎才能求存,生活出現了巨大的落差和斷裂。現在,黃母的收入很低,每月只有四千元,黃父的收入也不穩定,通常每月只開工十多天,但屋租、水電費、兒子的教育等,一切一切都需要錢。兩夫婦每天工作十二小時,根本沒有時間娛樂,更談不上休閒。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這些轉變、這些處境、這種貧窮的處境,都直接或間接因為遷移所致。 接下來,是我近年來一直在思考的東西——窮爸爸。窮爸爸不但窮,而且在妻子與子女眼中,他更是一位缺席與失範的爸爸。郭麗欣採訪的個案中,受訪者之一的金鈴的爸爸便是一位缺席者,從來沒有與女兒一起生活;另一個案的李爸爸,在兒子眼中他一無是處,年紀大、讀書少、無文化,三母子從不理會他,把他當隱形人看待;另一位受訪者阿虹的丈夫不良嗜好甚多,既酗酒又嗜賭,沒有責任心,常對妻子施虐,迫使她要離家出走;相比之下,另外一個受訪者愛姐似乎比較「幸運」,她來到香港後,丈夫便病逝了,那便沒有被虐待的機會,至少不用經歷阿虹所受的折磨和痛苦。這樣的事例太多,說也說不完。社會中關於「北上尋妻」的論述,與我們的研究結果相吻合。這群單身男人,在香港娶不到太太,是第一次失敗;後來在內地娶了太太,組織家庭後遇到第二次失敗:失敗的丈夫、失敗的父親、失敗的男人。這群男人跌入一種我們稱為「角色迷失」的處境,他們對自己作為父親、作為丈夫的角色搖擺不定,「兩頭不到岸,左右為難」。雖然他們貧窮,雖然需要經濟幫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