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教材.ppt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心、理、物的逻辑关系 ①心即理。是针对朱熹的心理为二以及当时的时弊而发。 心与理是相互依存不分离的。 理是心的安置。心自己安置自己,就是理。 有弟子问王,程朱曾言:“在物为理,理与物相干”如何谓“心即理”?王点拨说,心在物则为理,心在事父则在孝,心在事君则为忠。万理具在心中,毋须外求。 * ②心外无物。 心是物的主宰和基础。王认为宇宙天地万物统一于心。 《传习录》载,王阳明与其弟子之间曾经有过这样一次对话。阳明问他一个弟子道:“你看这个天地中间甚么是天地的心?”弟子答道:“尝闻人是天地之心。”阳明接着问道:“人又甚么叫作心?”答:“只是一个灵明。”于是,阳明说道:“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 王阳明的心学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 王阳明像 * 圣贤像赞·崇祯版 *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求之于心”的道德实践为支持。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 二、王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一)天理的困窘 1、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王朝由盛而衰,各种潜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 (1)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郡多士大夫,士大夫有多田产,民有田产者无几耳。” (2)农民的地租、赋税日益严重。“有今完租,而明乞货者。” (3)远离家园,形成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 凡此种种,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是格格不入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都是程朱理学的信奉者。 (7)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挽救危机上的无力,迫使封建思想家在天理之外另辟蹊径。 * ①王阳明对于这种社会危机,产生了一种深重的历史失落感 “今天下波颓风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革临绝之时,”(《王文成公全书》) 夫今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全书》 ②学术不明: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的关系。 ③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人的行为与天理相脱节有关。 *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于它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案例:八荣八耻。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为。 *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用。 * (1)顾炎武:“逮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商贾既多,操资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皇张。于是诈伪萌矣,纷华染矣,靡汰臻矣。(《天下郡国利病书》) (2)王阳明比较敏锐的注意到了上述现象,深感不安。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良知。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 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曰 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亦有些志况,颇饶富,逮问疾时,疾已亟。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定志了。 * 三、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 (一)前三变而至于道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