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卷)河北省保定市高阳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十八次周练数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六年级语文经典阅读题五十四
读书三境:环境、心境、禅境。
读书人尚雅,特看重读书环境,有如明人吴从先说 法:“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笔者注:剥啄即 叩门声。下同)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即树梢竹顶)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即停留)高檐,五快也。”这吴君还
嫌不够畅快,索性又主张到山中小径去读书, 且还要 “山上须泉,径中须竹,读史不可无酒,谈禅不可无美人。”(引自《小窗自纪》)。照此读书法,又是居楼啦,又是上山啦,还得有泉有竹有酒有美人的,浪漫倒是浪漫,可也真够麻烦的。此境非我辈读书人所能奢求。
实际上,只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又何必太苛求读书的环境呢?还是人家曾国藩说得好:“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静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可谓言之凿凿,一语破的!对于爱读书人而言,禁止他读书,这简直是一种折磨;对一个不爱读书人来说,强迫他读书,于其也是一种折磨。前者是痛苦的,后者是尴尬的。真正爱书者,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一年四季他都在读书:“读经宜春,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致别意为自然的景致与人的情致丰富)也;读诸集宜冬,其机畅(机畅指神机流畅)也。”(清·张潮 《幽梦影》)。而对于不爱读书者,他有一万个借口不读书,没有借口也能随便找个借口。正如厌学的玩童所唱:“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凄凉冬又冷,收拾书包过新年。”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牢骚没有读书的环境,其实他是没有读书的心境啊!
关于读书的心境,通常与读者的年龄、阅历、志趣、情愫、气质密切相关,书人心境可谓新颖独特而繁多。关于阅历有如“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清·张潮《幽梦影》)。你看,这“窥”“望”“玩”三字足以显示读书皆因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啊!古人朱焘在其《北窗呓唔》中也曾感慨:“少年读经,其功专也;中年读史,其识广也;晚年读释典,其神静也。至若最无聊时读庄列诸子,不得已时读屈宋骚经,风雨时读李杜歌行;愁苦时,读宋元词曲,醉中读齐谐志怪,病中读内景黄庭。”书人心境于此刻画得可谓淋漓尽致。
关于禅境。此境界非悟性高根器大的读书者不能入其内。有了优秀的读者而若无优秀的书,同样也不能到达,只有优秀的读者读优秀的书才能渐入禅境。何谓悟性高根器大读者呢?读书前他心有灵犀独具法眼,读书时他心不外驰物我超然,读书后他通脱达观举一反三。居于禅境的读书人,“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可获得大自在大彻悟,真如书仙是也!他不但能读有字书,也能读无字书,能读无字书,方可参最上禅机,亦可得惊人妙语。《菜根潭》有言:“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人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求不可神求,何以得琴书之趣?!”读书能入禅境的读者是幸福的,因为书已成为他心灵的道场与生命的禅床!
思考题:
一.第一段中的三境次序是否能变换,为什么?
二.文中第三段所说的曾国藩一席话,从_______ 、__________ 两方面说。
三.第三段中他仿佛没有理由不读书的”句中“仿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中第三段最后一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中第四段引述了两段关于读书心境的古人论述,你认为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六.说说达到文中所说的“禅境”需具备的条件
参考答案:
一 不能,环境 心境 禅境由外到内 由浅到深,层次更清晰
二 环境 心境
三 强调,引人注意
四 联系现实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