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治理视域的下四川省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实践.doc

公民治理视域的下四川省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实践.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民治理视域的下四川省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实践

公民治理视域下的四川省基层社会组织建设实践 ——以成都市为例 李 睿 (四川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四川 成都 610016) [摘要]公民治理是社会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中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公民治理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摸索建立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政府主导为基础,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基层治理机制。探寻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新方式,对构建新型和谐社区,解决构建公民治理社会面临的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民治理;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李睿,公共管理硕士,工作单位:四川省民间组织管理局,从事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研究。 “公民治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美国学者博克斯等学者提出。该理论特色在于将以往的“官僚中心”行政模式转变为“公民中心”治理模式,博克斯认为21世纪将是公民治理的时代,公民治理的核心机制是公民参与,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公民资格的公民应在公民治理中处于中心和主体地位[1]。公民治理模式是这样一个模型:公民、代议者和公共服务者在治理社区的过程中一起加入进来,实现以公民本位的共治模式。其中,公民是社区的决策者、执行者,他们是社区的主人;公共服务者是促进和实现公民治理的咨询者、协调者、促进者、辅助者和服务者,而不是传统行政模式下的决策者、控制者。立法者(代议者)回应社区所有居民的要求。 由此可见,公共服务者是公民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社会组织则作为公共服务者中的新兴力量(未来将成为主导力量)在公民治理的架构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一书中指出:“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的资源占有者可能通过自治组织来有效地治理他们的公共池塘资源。”[2]基于以上因素,笔者选择了“规模较小的公共池塘”——成都市社区社会组织作为观测点。 一、成都市社区社会组织产生的现实背景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重镇,面积1239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57.9万人。共辖9个区、10个县(县级市),其中街道系统共有285个街道,下辖1857个社区。在成都市加快城市化和公民治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各项事业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关系的不断变化,社区建设与公民治理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社区内的社会组织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与公民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政策层面,都有诸多问题亟需深入研究。 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实践的深入,对基层公民治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成都市各级党委把积极探索、完善基层治理机制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来抓,着力强化基层自治功能,扩大基层民主、改善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组织领导下,以政府主导为基础,以居民自治为核心,各种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基层治理机制。成都市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始于改革开放,主要是由民政部门主导推动、其他多个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其主要实施者为街道办、社区居委会等。2005年,一项对成都市12个社区进行的题为“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评价”的调查显示:“满意”或“很满意”的居民共占17%,“一般”为56%,“不满意”为24%,“非常不满意”有3%[3]。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社区服务的行政化倾向与社区自治存在矛盾;资金缺口制约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尚未形成体系,需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亟需改善;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体系的程度各地很不均衡等。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尚未得到施展空间。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需求,社区服务成为政府单方面的作为,居民没有被广泛吸纳进来。而根据2007年出台的《“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成都市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建设,建设进程可谓才刚刚起步。因此,需要引入民间力量,尤其是社区社会组织的大力参与。根据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要求,成都市按照议行分开、政经分离的思路,积极探索和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核心,议事会为决策主体,居委会为执行主体,监事会为监督主体,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层公共服务网络,群众团体及其它组织为重要补充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即“131N”模式:强化一个领导核心(党支部);健全三个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议事会、监事会);发展一个服务主体(社区服务中心);培育N个社区社会组织。 二、成都市社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 根据成都市政府2009年38号文件,成都市未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