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悼亡诗词析分及内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悼亡诗词析分及内涵

梅氏悼亡诗的平淡邃美及其伦理文化意义 [摘要]梅尧臣悼亡诗倍受选家重视,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丧妻之痛、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和绵绵思念;选材大都取自日常生活,于平凡中见真情。通过对悼亡诗的讨论,可深刻认识梅诗平淡深邃特色,亦有助于洞悉生活化、家庭化的宋代文化。 [关键词]梅尧臣;悼亡诗;平淡邃美;家庭生活 一、梅氏悼亡诗的选本梳理 梅尧臣被誉为宋诗“开山祖师”,《四库提要》卷一五三P1320:“欧阳修崛起为雄,力复古格。……其佐修一变文体者,尹洙;其佐修一变诗体者,则尧臣也。”诸家选宋诗,梅诗几为必选对象,且大都选有其悼亡诗。晋潘岳妻死作《悼亡》三首,后人遂称丧妻为“悼亡”;悼亡诗则专以悼妻为主题。陈衍《宋诗精华录》选梅24首(含4首悼亡诗),居初宋诗人第一,远多于二、三位的司马光(13首)、苏舜钦(6首)。苏梅一向齐名,此选足见陈衍对梅的肯定。其他如朱自清《宋五家诗钞》、钱钟联《宋诗三百首》、傅璇琮《宋人绝句选》、金性尧《宋诗三百首》、毛谷风《宋人七绝选》等,皆选有梅悼亡诗。朱东润《梅尧臣诗选》选悼亡诗26首。梅氏悼亡诗倍受选家重视,足以说明其成就和影响。 二、梅氏悼亡诗主题与宋士大夫内敛性情 据《全宋诗》,可论定为悼亡的梅诗37首,其内容主要有三: (一)丧偶的悲痛与丧偶后的孤寂。庆历四年(1044)尧臣携家返汴京,七月七日其妻谢氏死于船中。他写了《悼亡三首》,其二尤感人: 每出身入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诉。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诗人因过度哀伤而恍惚终日,满怀苦闷却人前强意掩饰;家中冷冷清清,无人可以倾诉;夜晚难眠而尤显凄冷、漫长。诗人哀叹:“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陈衍:“潘安仁诗,以《悼亡》三首为最,……然无沉痛语。……人品不可与都官同日而语也。”[1]偏偏祸不单行,不久次子夭折。尧臣悲痛欲绝,《书哀》: 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雨落入池中,珠沉入海底。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唯人归泉下,万古知之矣。拊膺当问谁,憔悴鉴中鬼。 写尽因伤心欲绝而怨天恨地,虽深爱亲人而万般无奈,满怀痛苦而无处倾诉的悲痛。陈衍:“此首与前二首精爽十字最为沉痛。”[1]诗人忧伤而病,“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沉疴”(《秋日舟中有感》),甚而有“我生都无如”(《师厚与胥氏来奠其姑》)的哀叹。 (二)对亡妻的由衷赞美。“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悼亡三首·其三》),尧臣赞美亡妻集中于容貌与品德,侧重贤惠,《怀悲》: 自而归我家,未尝厌贫窭。夜缝每至子,朝饭辄过午。十日九食齑,一日傥有脯。东西十八年,相与同甘苦。本期百岁恩,岂料一夕去。尚念临终时,拊我不能语。此身今虽存,竟当共为土。 “贤”即辛勤操劳,相夫课子,与丈夫相濡以沫。这种品质正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共性,也是其平凡与伟大处。诗人想象妻子于九泉之下仍然牵挂己身,“意在留补缀,恐衣或绽破。殁仍忧我身,使存心得堕”(《灵树铺夕梦》)。欧阳修《谢氏墓志铭》记尧臣语: 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吾穷于世久矣,……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2] 对谢氏的称呼也洋溢着赞美,如“连城宝”、“白玉佳人”、“明珠”等。如此大胆直白,在内敛的宋代文人中少见。生前的温馨恩爱成为最美好的回忆,谢氏也在爱人回忆中被不断美化与纯化。 (三)绵绵不断的思念。对亡妻的追忆有睹物思人与借助梦境两种。物是人非,而这些景、物似乎还保存着过去的时光、凝聚着往日的温馨。其实就是亡者带不走的生者记忆,而常常触动生者脆弱的神经,《麦门冬》: 香草叶常碧,本生岩涧边。佳人昔所爱,移植堂阶前。自吴北归梁,复以盆盎迁。佳人路中死,此草未忍捐。与我日憔悴,根不同下泉。勤勤为浇沃,稍见萌颖鲜。终当置坟侧,长茂松柏埏。 感物怀人,一是香草已经成为亡妻的化身,它的陪伴慰藉了诗人的孤独与痛苦;二则香草与诗人息息相通,“与我日憔悴”,又成为思念的象征。尧臣决定“终当置坟侧”以陪伴亡妻,正是“终当与同穴”之愿。 写梦境的达10首。梦中“相与共笑言,焉问久别离”(《不知梦》),诗人仿佛回到往昔温馨中,醒后还有“是欤非欤”(《来梦》)的疑惑。最终清醒后,则又遭受一番刻骨之痛,“及寤动悲痛,痛逆如刮鳞”(《梦感》)。挥之不去的思念,更多的是带来伤心与流泪。朱东润:“这些诗都说出了他对谢氏的热爱。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3]P8 三、悼亡诗的平淡邃美与宋代平民文化 (一)平凡中的真情。悼亡诗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写法也无甚奇特,或直述往日生活与梦中情形,或白描亡妻音容笑貌与生活器物,再以抒发哀情结尾。 日人前野直彬:“梅尧臣可称之为日常的诗人,因为未由科举而入仕,虽然作为诗人的令名非常之高,而至晚年却不得不甘于低级地方官的位置,在翻不了身的生涯中,他不断地观察着生活的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