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健品疯狂营销背后:.doc
保健品疯狂营销背后:
痴迷保健品
不惜重金购买
老年人痴迷保健品到了怎样的程度?他们购买保健品时不顾一切、“慷慨解囊”的不理智行为已让儿女们感到十分痛心与无奈。
事例一:一年购买几万元保健品
家住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骆家坝小区的陈大爷,今年69岁。他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病,每月都要去附近的某保健品公司听几次健康讲座,然后买回一大堆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说是可以治病,能够延年益寿。
走进老人的家,只见客厅地板上摆满了各种保健品,有食用的保健品、佩戴的项链,还有能“产生负离子”的塑料花。
老伴儿曾大妈既抱怨又无奈地说:他是一名退休工人,月养老金只有2000多元,一年多时间,购买保健品却花了三四万元,家里的积蓄用完了,他还准备跟别人去借。我和儿女们苦口婆心地劝他不要再买了,可他就是不听。这几天老伴儿又带回来两大袋保健品,因为她不给钱,陈大爷便吵着要和她离婚。
曾大妈告诉记者,这几天销售员一直在打老伴儿电话,催他快点付钱,儿女们恼火了,只得报警,并向工商部门投诉。然而,当辖区派出所民警与工商所执法人员赶到陈大爷购买保健品的公司调查取证时,负责人对于保健品能治病的说法极力否认,只同意退货。
事例二:被媒体曝光的保健床垫。借2万元也要购买
赵昕的婆婆退休后一直在家闲着。前段时间,赵昕发现婆婆忙碌起来,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出门,像上班一样有规律。赵昕开始以为婆婆和老姐妹们一起出去玩儿,也就没放在心上,可有一天婆婆回家张口就要钱,赵昕才发觉事情有些不对劲儿。
“婆婆说看中了一个价值17980元的保健床垫,全是药石做的,对身体有好处。”赵昕上网一查,一连串老人被这种床垫所骗的新闻就出来了,并特意将这些新闻打印出来给婆婆看,劝她莫再相信这种保健床垫。可婆婆就像被洗脑了一样,非但听不进,反而责怪他们舍不得给她花钱。
“婆婆退休前是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真不知道她怎么一下子就相信了这些骗人的把戏。”赵昕无奈地摇头。
买完保健床垫后,赵昕家里并没有恢复平静。婆婆不仅像往常一样早出晚归,而且还多了一项工作――发展客户,她居然找到赵昕的母亲推销起这个床垫来了,要她跟着去活动现场免费体验。幸亏赵昕提前给母亲打过“预防针”,拒绝了她婆婆的邀请。
事例三:“空巢”老人买保健品上瘾,竟花光50万元积蓄
79岁的退休科研人员董老,有个叫董惠(化名)的独生女儿在美国工作。自己不能尽孝心,董惠常委托亲朋好友代为看望父母。
最近,董惠在和父母视频时,让他们去医院先看看牙,再到美国住些日子。结果父亲支支吾吾:“我没有看牙的钱。”董惠急了,“你每月的养老金呢?”“都买保健品了。”
董惠打电话问母亲,母亲无奈地说:“你老爸买保健品上瘾了,每月4500元养老金全投了进去,五六年时间花光了毕生积蓄50多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20多万元,还把一只基金给卖了。”
原来,董惠的父亲被保健品推销员给“盯上了”,不但把董大爷捧为专家,还为他设计了很多角色,“我们有个活动,您给当个顾问吧!”“我们有个比赛,您来当评委吧!”突然发现自己退休后还有用武之地,老人心里好不激动。
保健品推销员天天管董大爷喊“爸”,把女儿不在身边的他叫得心里美滋滋的。随后,董大爷开始掏钱买保健品……
想起父母平时的日子过得那么节俭,舍不得买新鲜蔬菜水果吃,外出时连出租车都舍不得坐……董惠心里十分难过,她气愤地说:“那些保健品推销员太缺德了,为什么要这样欺骗一个无辜的老人呢?”
保健品营销
疯狂的连环骗局
老年人为何如此痴迷花重金购买保健品?记者经过调查采访得知,其幕后是保健品营销人员给老人设置了一套连环骗局。
骗局一:“专家”讲座,虚假宣传
36岁的耿先生曾在一家保健品公司当过两年经理。因不堪忍受良心的煎熬,一年前他离开了这个行业。他说夸大宣传功效是保健品营销的潜规则,简单5步就可以
抓住老人的心。
第一步,经销商在推销保健品之前,大多会聘请销售团队、印制产品宦传资料,捏造产品治疗功效、所获荣誉,给老人一种灵丹妙药的感觉。第二步就是组织老人听专家的健康讲座。所谓专家实际上都是“托儿”,他们讲述一些让人目眩神迷的知识与案例。那惋惜的表情、叹息的语气紧紧地抓住着老人的心,最后给老人一个保命的建议,让你去买他们的保健品。第三步是“饥饿营销”。讲座现场每次准备的保健品都很少,故意让一部分老人买不到货。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一款保健品就被炒了起来。第四步是步步“攻心”。一些老人在服用保健品后会觉得精神好、有疗效,实际上与老人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关。当他们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这些保健品根本没有效果,而这又会成为推销员劝导老人多服用几个疗程的借口。第五步是折扣诱惑。经销商后期会推出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