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邵春亮老《师我仍然走在逐梦的路上》心得体会
学习邵春亮老师《我仍然走在逐梦的路上》心得体会邵春亮1960年从大连理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起担任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班主任,1995年被学校返聘继续从事专业课教学、民族预科班班主任工作至今。26年来,邵春亮在工作岗位上,用慈父般的爱心,甘于奉献的恒心,刻苦钻研业务的事业心,胸怀大局的责任心,以他出色的教学水平以及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600多名本科人才,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从新疆自治区以及其他5个省、区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先在预科班学习一年高中课程,经考试合格后再升入本科继续学习。这些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文化课基础较差,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更是千差万别。邵春亮接手这个班后,从学习到日常生活都给予了学生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班主任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也因此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爹”,受到了广大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不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冬,他总是准时出现在教室,坚持天天跟同学们一起上晚自习;经常特意到清真食堂吃午餐,跟学生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每逢年节必请同学们来家享用“免费的午餐”;?每个新年都给学生们写贺年卡。学生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点什么事情,都愿意跟邵老师讲。许多学生家长也经常找邵老师了解孩子情况,他对每个学生情况都能了如指掌,让家长们十分感动和敬佩。 邵老师不仅对学生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他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同样出色。为了弥补担任班主任占用的时间,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假期、休息日进行备课、编写教材、撰写论文及相关科研工作,不断充实和提高业务水平。他教的《电路原理》课,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邵春亮有着强烈责任心。他常说:“少数民族地区是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好这些地区,关键还得靠少数民族。把这些娃娃培养教育好,将来他们回到民族地区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好文化课,他总是亲自设计安排教学课程,逐一跟教务处及有关院系沟通。邵春亮对每名学生都是“不抛弃,不放弃”。预科班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文化课基础较差,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更是千差万别。邵春亮主动帮助学生们制定学习计划,做学生们晨练的“闹钟”,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与80后、90后的民族学生交流,邵春亮也有自己的方法,就是尊重加上适时适当的引导,敞开胸怀,用爱心去温暖孩子。有学生给他发短信,邵春亮眼花看不清,就让老伴帮他回复。 很多人不理解,作为一名以授课、科研为主业的大学教授,为什么要在学生工作上耗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邵春亮的回答很清楚: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灵魂的地方。“要让孩子们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事业联系在一起。”25年来,邵春亮用慈父般的爱心,甘于奉献的恒心,刻苦钻研业务的事业心,胸怀大局的责任心,以出色的教学水平及丰富的学生工作经验,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600多名本科人才。学生们都说,即使离开预科班,毕业了,邵爷爷也永远是他们最信任、可依靠的人生导师。邵春亮同志的主要事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视生如子、关怀备至的慈父般爱心。 邵春亮同志说:“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特别是对这些民族娃娃,更要有爱心、有耐心。”他视这些民族学生为己出,把慈父般的关爱,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学生身上,从学习到生活,从思想到日常行为规范,都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使一个个远离父母、远离家乡的民族学生,在大学校园同样享受到了亲情般温暖,他也因此赢得了学生们的“老爹”、“老爷爷”的真情回报。 一个8月的酷暑天,蒙古族学生王某踢足球,左臂摔成粉碎性骨折,住进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邵老师整整陪护了十天。医院大门守得严,早上六点前才进得去。邵老师每天早早起来,煮了鸡蛋和嫩苞米,抢在六点前赶到医院,给学生洗脸、擦身、打饭,一直忙到大夫查房时,再赶紧往家里跑,照顾他自己86岁的老母亲吃早饭。同室的病友羡慕极了:“你老爹真好!”“哪里!那是我的老师!”病友们惊愕了,不是骨肉亲情,怎能照顾得如此周到? 父母离异的蒙古族学生胡某,一上大学便断了经济来源。即使有助学金也只能勉强维持。于是,邵老师家就成了他的“家”。假期返校,邵老师辗转在新疆给他找了个押瓜车的工作,有住的,有挣的,有吃的,省路费。回到学校,他给老师抱来一个比枕头还大的新疆西瓜:“老师,我挑的,一路枕过来的……”瓜切开,却酸了。邵老师紧紧握住胡云峰的手,流着泪说:“这瓜有你的体温,酸了也是甜的……” 邵老师独闯果子沟的一段经历,还是为了学生。每逢寒假要结束的时候,总有一部分新疆学生打电话向他请假,说因为大雪封山无法及时赶回学校上课。为什么“封山”就不能按期返校?这成了他放不下的心事,决定亲自走一趟看个究竟。2004年8月份,69岁的邵老师自费只身来到新疆伊犁,从北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