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季 用隔姜灸治疗寒湿病.doc
夏季 用隔姜灸治疗寒湿病
《黄帝内经》中记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补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夏季是阴病阳治最佳、最好时机。许多疾病如哮喘、腰腿痛、冠心病等都与寒湿等有关,治疗时需适当运用养阳、补阳的方法。伏灸作为冬病夏治的方法之一,是传统医学的瑰宝,无毒副作用,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曾拜访了一位当时88岁高龄的名老中医,老中医不吝传授,使我所获非浅,学得一些隔姜灸的技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中有很好的效果。隔姜灸系中医外治法之一,皮肤(穴位)和艾灸炷之间隔上姜片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即为隔姜灸。生姜:性温,味辛辣。有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通经活络之功效。艾绒:性温热,味苦无毒,疏理气血,逐寒湿。隔姜灸适应症以寒性病患者首选,如对气管炎、哮喘、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寒胃、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肠炎、痛经疗较佳,其他如颈椎病、肩周炎、腰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容易感冒、亚健康、长寿灸也有一定疗效。
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免于失传,笔者根据自己四十余年临床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总结和改进。在此,把其中一些简便易行,非专业人士也能学会操作的隔姜灸方法介绍给读者。
材料
新鲜老姜1~1.5斤(免洗),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艾绒若干备用(中药店有售)。
取穴
按病取穴 常见疾病可选取的穴位如下:
气管炎、哮喘,取天突、膻中、定喘、肺俞穴等。
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取上脘、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内关、足三里等。
强直性脊柱炎,可取背部华佗夹脊等穴。
按部位取穴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指、肩、腰、膝等局部取穴。
阿是穴 以痛点为穴。
操作方法
将新鲜老姜切片成0.7厘米厚片,直径4厘米,将姜片中间用针刺数孔备用。姜片厚度可根据部位、病症有所调整,一般讲较为敏感部位姜片厚些,急性或疼痛性病症姜片薄些,应注意太厚效果不好或无效,太薄易烫伤,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将艾绒捏成艾炷(直径2厘米)放在姜片上点燃,如感到烫,在原姜片下再垫一片姜片,使姜片保持温和热度,直至艾炷熄灭。第二次,把上面姜片拿掉,把艾炷放在下面姜片上重做一遍。一般每个穴位(部位)施灸2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如果施灸3次必定会起水泡,不可盲目增加次数。
时间
治疗当天以午时11:00-13:00最佳,这时是一天中阳气最旺时候,阳盛阴衰,此时寒湿易于被去除。
按节气治疗,在端午、头伏、中伏、三伏各灸一次为一疗程共4次,慢性病应连续灸三年。
从端午节开始到三伏止,每周一次,连续三年。
一年四季都可以灸,除寒冷天气外,每周一次,直至痊愈,注意事项是冬季施灸室内需保暖。
可根据自己病情、身体状况,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任何一种施灸时间。
禁忌事项
发热、孕妇、糖尿病患者禁用。
血压较高,药物控制必须在140/80以下。
皮肤过敏者,头面部禁用。
体内有金属者(心脏起博器等)禁用
75岁以上高龄老人和8岁以下小儿禁用。
注意事项
灸后当天禁洗澡,最好先洗澡再施灸。
施灸期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当天最好喝粥。
治疗期间不宜待空调房,避风,不宜剧烈运动,多休息。
偶尔出现小水泡,一般不必处理,如水泡已破,搽些碘酒,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如出现皮肤过敏,可用抗过敏药物,必要时去医院复诊。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