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部分历史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初实行汉初郡国并行制,这种制度对于西汉初年的政治稳定和经济恢复、发展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国问题出现,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唐朝中期开始在地方上设置节度使,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后来发展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北宋初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使地方无力对抗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得到解决但也造成了人浮于事、冗官过多的局面;元朝为改变这种局面实行行省制度,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了宣慰司。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对广大的疆域进行有效统治,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君主专制的加强
为加强君主专制,汉初,汉承秦制,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到了汉武时期,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其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这样就形成了“内朝”(“中朝”)和“外朝”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三省体制。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形成三省六部体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配合和牵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权。三省六部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用这种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
元朝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长官领六部,行使宰相职权。权利比较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历代王朝都重视人才问题,为了广泛收罗、管理人才,汉朝实行了察举制,有士大夫举荐人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用官吏采用九品中正制,出身高低成为任用人才的标准。隋朝时,科举制形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这项制度。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代沿用,影响深远。
从汉至元中央的权利日益集中在皇帝手中,地方上的权利却逐渐趋于分散,地方政治机构既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绝对服从于中央,这样的政治体制有效地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但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仍将继续膨胀。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丞相位高权重危及皇权,1380年明太祖借口“胡惟庸谋反案,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由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宰相制度废除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彻底解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废宰相后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很少参与决策。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权力很大,但是内阁始终是一个非正式的机构,没有正式的编制,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决策机构,只是一个内侍机构。多承旨办事,起不到制约皇权的作用。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密。形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并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雍正帝时为了筹划西北军事而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 “跪受笔录”, 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甲午中日战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阶段(即从侵略方式上来讲,从鸦片战争时期的商品输出为主,变为70年代以后的资本输出为主)过渡。而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为跳板,进一步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由此爆发。日本征韩侵华早有预谋,是日本既定国策。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为日本提供了借口。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此次战争经历不到一年的时间,有四次主要的战役——两次陆战和两次海战。陆战——平壤战役和辽东战役。在平壤战役中,中国主要守将狂奔五百里跑过鸭绿江,平壤失陷。辽东战役,日本从花园口登陆,很快侵占大连、旅顺,并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海战——黄海战役和威海战役。黄海海战中,在中方和日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因奉行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心医院“十五五”发展规划(完整版).docx VIP
- 长沙市工贸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基础资料 (指导手册).doc VIP
- 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解读课件.ppt VIP
- 公路工程安全管理制度.docx VIP
- ISO 927-2009香辛料和调味品—杂质和外来物含量的测定.doc
- 压缩空气管径及压力损失计算表(管径、压损计算).xls VIP
- 2024年质量员-土建方向-岗位技能(质量员)证考试题库.pdf VIP
- 《无人机航拍技术》课件—06无人机拍摄实例分析.pptx VIP
- YB∕T 《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用冷轧无底层取向电工钢带(片)》.pdf
- 《无人机航拍技术》课件—05无人机飞行的法规.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