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doc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doc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复习提纲) 一、第一阶段(五六十年代):文化繁荣阶段——“双百”方针 1.背景:⑴新中国成立,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⑵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经济建设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3.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4.意义:它为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5.成果:⑴文 学:《红岩》、《红日》、《红 旗 谱》。《龙须沟》《茶馆》《蔡 文 姬》《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艺术精品1.“十年动乱”从文化领域开始 ⑴导火线:《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⑵斗 争:二月提纲与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 ①二 月 提 纲:彭真《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试图约束“左”的倾向。 ②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江青出台会议《纪要》,是文学艺术遭摧残的开始。 2.动乱中“文化的凋零” ⑴原因:①红卫兵破“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②林彪江青污蔑文艺界被“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政,迫害文艺工作者。 ⑵表现:①破“四旧”,文化典籍付之一炬; ②许多文艺人士、知识分子、民主人士遭批斗,下放甚至迫害致死; ③优秀文艺作品被贴上“封、资、修”而遭封杀; ④“样板戏”一枝独秀,“八亿人口八个戏”是当时文艺状况的写照; 三、第三阶段(1978年后):再现繁荣阶段——“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1.含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背景: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⑵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 3.成就: ⑴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 ⑵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 ①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 ②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 ③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④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 ⑤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 ⑥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探究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出现哪两个高峰?简析这两个高峰产生的主要原因。 ⑴高峰: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 ⑵原因:①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主要原因是党中央“双百”方针的贯彻。 ②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原因是“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 ③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 ★☆探究二:党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⑴“双百”方针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 ⑵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 ⑶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 ★☆探究三:建国初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⑴政治: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⑵经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⑶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⑷双百方针的提出。 ★☆探究四:文革期间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原因。 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的恶果。是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许多文艺工作者被下放到农场劳动,遭到政治批判,甚至迫害致死。文艺作品遭到封杀,仅留下“八个样板戏”,文化园地百花凋零。 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 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③作用: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⑵教育性质: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是为人民服务。 ⑶教育方针: ①毛泽东:全面教育。 提出: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刘少奇:两种制度。 内容: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工作。 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可贵的思路。 ⑷办学体制:多样性。 ⑸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⑹历史意义: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教育革命” 1.文革的冲击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