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停车设备业务发展概况.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停车设备业务发展概况.doc

台灣停車設備業務發展概況 91/08/13 前言 機械停車設備是為因應都會區停車空間不足、停車用地難覓而產生,係結合機、電、自動控制等技術,應用立體化、密集化與自動化的設計,來達到在有限的基地上創造更多停車空間的目的。30年來,機械停車設備在台灣從零星需求的「導入期」到蓬勃發展的「成長期」,造就了一個叫好的產業。近年來儘管市場需求仍在,這個產業卻已由盛轉衰步入「衰退期」,蹣跚詭譎的走完了行銷學上所謂的「產品生命週期」。 台灣機械停車設備業務主要來源有二,一項是建設業的大樓附設停車場,另一項是政府的公共停車場建設。前者建築相關產業景氣已歷經10來年的低迷,至今仍未明顯復甦;後者又在一夕之間政策逆轉,使公共建設業務榮景化為泡影,停車設備市場因而受到了極大的壓縮。然而不論在大都會或小市鎮,停車位不足仍舊是普遍的現象。就停車設備來說,其潛在的需求仍在,只是舊有的業務管道萎縮了,新的替代通路卻還沒有建立起來。 設備發展沿革 台灣機械停車設備的產品概念與技術主要來自日本,台灣主要的停車設備廠商都是和日商技術合作。德國的品牌間或在台灣出現,都因為價位太高、互動較差而難以推展。茲將機械停車設備概略分成三大類型來加以說明,其中若干以年代來畫分演化階段者,並非絕對精確,僅供參考。 一、雙層式停車設備 此類機型由於配置彈性大、施工容易、車位單價最低,其佔機械停車位總數的比率最高。 在1970年左右雙層式停車設備開始引進台灣,揭開了停車設備發展的序幕。由於構造較為簡單,容易仿製改造,投入的廠商逐漸增加。 1980年以後自行開發的本土機型也紛紛出現,機型的發展從簡易升降到升降橫移,從雙層到三層,越趨多樣化。製造廠商越來越多,品質良莠不齊。 到了90年代市場競爭日漸激烈,各家廠商紛在改善功能與 降低成本上下功夫,以求爭取生存空間,然而仍有許多產品在緊縮的市場中消失無蹤。 二、地下全自動停車設備 地下全自動停車設備由於車輛不須駛入地下空間,在相同的 基地上可比雙層式停車設備配置更多的停車位。此類型的停車系統也可設置在地面上,但在台灣並未見到,主要是台灣城市地狹人稠,地上空間還有其他用途。 在1980年代慢慢有建築物開始採用,1984年出現了本土廠商自行研發的箱型水平循環式停車設備。 到了1988年再由日本引進圓型水平循環式,數年間獲眾多業主所採用,地方政府也推出了數座大型地下圓型水平循環式公共停車場。 進入90年代,這類機型復逐漸發展出性能更好的電梯滑動式或倉儲式等地下全自動停車設備,圓形水平循環式幾乎不再被採用。一般而言,此類設備的技術大致都已本土化,在市場競爭之下,車位單價也節節下降。 三、停車塔 停車塔代表技術層次、工程難度較高的產品,必須整合機械、電控、鋼結構、電腦及營建等相關技術才能成事。台灣主要的生產廠商也只有5、6家,原始技術都來自日本。 早在1981年日商即在台興建完成第一座垂直循環式停車 塔,座落於台北喜來登飯店的建築體之中。 1988年日商IHI承建完成台北市政府八德路的4座垂直循 環式停車塔供公共使用,停車塔才引起較廣泛的注意。 1988年IHI正式與台商合資在台成立安磊公司,全面開始 推廣垂直循環式停車塔。 到1992年協固公司與日商NC合作,在台北縣板橋市完成 座電梯式停車塔。從此垂直循環式停車塔逐漸為電梯式所取代。 (五)爾後電梯滑動式停車塔接著出現,而停車塔也廣泛為民間及政府所採用。至90年代後期,原自日本引進的停車塔技術,在某些廠商的努力之下,已予以本土化,發展出自製進口替代的產品以降低成本。 參、市場發展概況 以產品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台灣機械停車設備市場的發展,可將其演變概略分成以下幾個階段。由於台灣機械停車設備歷年的產銷量值,始終未曾有效的加以統計,因此周期中各階段間的界線並不十分明確,如此的分期比較方便形成思考檢討的架構。 導入期 機械停車設備在台灣的導入期很長,從1970年代到1986年左右,約有15年以上的時間。當時的廠商要發很多時間、心力去教育 建設業主、使用車主、社會大眾甚至政府官員。在1971年,全台只有8萬1千輛小汽車,到1981年,小汽車數量雖有相當幅度的成長,但總數也只有71萬7千輛。城市的停車壓力尚未形成,政府的法規寬、執法鬆,民眾習慣將汽車停在街道邊、巷弄裡。許多建設公司購置汽車昇降機或雙層式停車設備,只是為了應付竣工檢查,在取得使用執照後就將設備拆掉,擅自改變地下室等原停車場的用途。 二、成長期 1986年,全台小客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