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美学.doc
美學之起源(林逢祺)
美學(aesthetics)一字源自希臘文aesthesis,意指「感官知覺」(perception by senses),美學的研究以與美感知覺相關的活動與經驗為對象。
人類研究美與藝術的歷史相當長遠,但美學卻是在1735年由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Baumgarten, 1714-1735)於《詩的哲學》中提出,1750年正式以《美學》為名,探討審美經驗。因此,Baumgarten被稱為美學之父。
Kant則在1790年發表《判斷力批判》,對於審美活動的哲學心理學分析,有所貢獻,從此,美學在哲學領域中確立了獨立學門的地位。
二、美學兩大課題:(林逢祺)
以引發人類視聽覺及想像之愉悅作用的事物為對象,探討美的本質及人類的美感經驗。
以創造藝術及表演藝術為研究對象,發展欣賞及評價藝術的理論。
三、美與藝術的型態
藝術品(雕刻、繪畫、建築、電影):藝術品以鮮活的型式記載了人類生活與文化的發展軌跡,觀賞藝術傑作,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人類心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更是追尋自我和成就社會的奮鬥歷程。
詩:Aristotle認為詩是一種藝術,和歷史寫作不同,歷史寫作是記述已發生的事件,而詩則以可能發生的現象為描寫對象;歷史記載個別的、特定的事件,而詩則以現象背後的普遍法則為目標。因此詩比歷史更偉大、更深沉。
悲劇文學:悲劇是各類藝術之桂冠,因為悲劇中的衝突場景,是表現生命定律的最理想情境。(Hegel)
音樂:音樂為人類開啟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在音樂裡,我們拋開語言可以說明的感情,投向不可言喻的世界。(Hoffmann)
四、審美教育的起源:
1. 提倡者:德國教育學家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2. 主張:
(1)人類在感覺、悟性、意志三種官能之外,還有美感官能。18th以來,因為學科知識分工發展造成人格分裂現象,因而提倡審美教育以促進人類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發展。
(2)通過審美教育,來恢復人類本性中的完整性。
(3) 人的發展要經過物質狀態,審美狀態與道德狀態三個階段。
3. 功能:審美教育是人格的一環,在培養健全人格的學校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粱福鎮)
五、美學的研究重點/發展
時期 代表 觀點與主張 希臘時期 柏拉圖(Plato) 美是永恆的,事物的美是由理念的美所派生,因此藝術僅是模仿;人所創造的美,源自於心靈的聰慧與善良,心靈美與身體美的和諧一致,是最美的境界。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美憑藉著體積與安排,把零碎的因素結合為一體;美是一種善,因而能引起快感;宇宙間美的元素是由秩序與對稱所構成。(另外主張藝術是自然的模擬) PS.研究重點:美的本質、美與真理的關係。 中古 St. Thomas 1. 美為感官世界的享樂。 2. 藝術與宗教結合。 文藝復興後 達芬奇 稱繪畫為哲學畫家不僅是用眼睛執著地觀看自然﹐而且要思考他所觀看到的一切鑑賞藝術作品時內心感到理智的喜悅法國啟蒙運動美學伏爾泰理性主義藝術準則。認為對奴役的仇恨和為自由而獻身才是真正美德的內容。美和美德是分不開的。藝術的美必須反映美德的內容。英國經驗主義提出蛇形線是最美的線條﹐因為它能表現動作。他認為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這六種因素恰當地混合在一起就能產生美。休認為美不在事物本身而在的心。美大部分起源於效用觀念一片田野之所以能使人產生快感因為它和豐產的觀念相聯豐產就是一種效用。因為美涉及效用人們的效用觀念又相互不同(產生出審美上的不一致懷疑美具有真正的普遍性德國理性主義鮑姆認為美是感性認識的完滿。 當感性認識達到完滿的時候它反映了客觀事物的和諧與秩序使人一目瞭然得到快感因而是美的。德國古典美學康德著重審美判斷探討和分析人在進行審美判斷時的心意狀態和心理功能以及它們在鑑賞美和崇高時的性質 黑格爾Hegel
(1770-1831) 藝術之美高於自然之美,因是心靈再生與創造之美,象徵人的自由。
PS. 批判:忽略自然美、人格美、道德美(林逢祺) 近代
美學 席勒(Schiller, 1759-1805) 1795年出版《美育書簡》,創用美育一詞,並依人性之圓滿及精神自由之提升,論證美育的必要性。主張「美是理性與感性結合」、美育目的:培養完美的人性 叔本華
Schopenhaver 從其悲觀主義的哲學出發美是到處可尋的。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現代
美學 杜威Dewey 美學不能抽離環境,須將藝術品置於整個環境脈絡下考察。(強調交互作用) 實證與多元主義 實證(凡事講求化為具體事實描述的判斷
多元(價值判斷陷入困境 馬克思主義 強調藝術是階級意識形態的表達 Marcuse 藝術具有淨化的救贖性格,透過藝術,促使人性在生命或愛欲本能全面解放 六、審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