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地球演化说.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 ——地球演化的能源来自何方? 张国文 我们脚下的地球内部如同一个滚烫的“炼钢炉”燃烧了数十亿年,虽然地球每年以火山、地震和地表热流等形式耗能量焦耳1 引言 迄今,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地球运动和现象,如板块运动、地球磁场的起源、钱德勒晃动以及地球自转的其他不均匀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地球内部的分层和热运动、地热流等能量来源都不很明朗,而在地球的形成和一系列演化过程中,能量的产生、迁移、转化和消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找到了地球演化的能量来源就等于解决了地球科学的主要问题。中微子地球演化通过研究太阳中微子和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提出为揭开地球演化的提供了全新的线索。 2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成因 地球的内部和其外层大气虽然在相态、密度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呈现圈层结构。的圈层构造2.1 大气圈层构造 研究表明,地球大气的温度、组成和电离程度等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如果按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分,则可把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包括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如果按大气的电离程度分,则可将大气层分为中性层和电离层。大气的这种圈层结构是由于各种宇宙射线和不同频率的太阳辐射,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与大气物质作用的结果。例如高层大气物质吸收带电粒子,形成电离层;在距地面10—50千米处,大气吸收紫外线,形成臭氧层;在靠近地表的底层,大气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形成对流层等等。当然,大气层的圈层构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宇宙线和太阳光的强弱而发生起伏变化。例如,经过整整一个白天太阳辐射的影响,电离层在黄昏时最强;在夜晚太阳辐射消失,一些离子便与电子复合而使电离层变弱,至黎明电离层最弱。因此,如果没有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的维持,大气分子的热运动将导致大气层逐渐变成均匀体,大气的圈层结构就会完全消失。 我们认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也起源于外部粒子(或射线)与地球物质的作用。如果没有外部输入的能量的维持,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就不可能形成,并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保持相对稳定。例如,陆壳与洋壳的厚度很不相同,如果没有外界能量的补充,板块的运动及海陆的交替变化将导致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完全消失,但实际上这种差别一直存在。那么,是什么粒子或者宇宙射线能深入到地球内部并且供给地球能量呢? 的粒子或射线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其穿透性极强,能够轻松地进入地球内部;二是其通量足够大,能够为地球演化提供所必须的能量。通过对各种基本粒子和宇宙射线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只有太阳中微子满足这两个条件。来自太阳的快中微子进入地球后,就被地球物质散射、减速而消耗能量,慢慢地就变成频率或速度与原子核中的中微子相近的慢中微子,最后被地球物质吸收,并释放能量。由于太阳中微子的速度(能量)不同,而且各种能量的太阳中微子的分布也不均匀,即处于某种能量的中微子相对多一些,而处在另一种能量的中微子则要少一些,所以它们被减速、吸收的位置和形成的热效应也不一样,于是就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少量太阳中微子能量较低,经过岩石圈减速就变成了慢中微子,并与岩石圈以下的物质作用,释放一定能量,使少量物质熔融,形成软流层。多数快中微子必须经过整个岩石圈和地幔才能被减速成慢中微子,在地表以下2900—5050千米处被吸收,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物质熔融,形成液态外核。液态外核产生磁场,进一步加剧中微子的减速和吸收,释放更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又加剧了外核的熔融,这就是液态外核形成的根本原因。.1 中微子性质中微子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Pauli)预言的一种不带电、静止质量极小或为零的中性小粒子(1930)。物理学家认为绝大多数中微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过地球以及其他任何行星和恒星。归纳:   康普顿散射:ν(高能) + e-(低能) →ν(低能) + e-(高能)   中微子生电子效应:ν + (Z,A) → e- + (Z+1,A)   中微子韧致辐射:e- + (Z,A) → e- + (Z,A) +ν+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光子:ν+ → γ(光子)   中微子对湮灭生成电子对:ν+ → e+ + e-   电子俘获: + e- + (Z+1,A) → (Z,A)   其中,(Z,A)表示核子数为A,原子序数为Z的元素。中微子是一种幽灵般的神秘粒子。迄今为止,人们对中微子都是间接的,因而并非是确定性的。为了弄清中微子的性质,这里我们将中微子与中子进行类比。之所以将中微子与中子类比,是因为它们都是原子内的中性粒子。费米(Enrico Fermi)(1934)发现,中子与带电粒子相比,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性质,即运动速度快的中子反应截面反而小,运动速度慢的中子反应截面反而大。例如,用中子照射0.75毫米的镉片,当中子的速率很快,能量超过0.4ev时,中子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过镉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