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陈昆货币史讲座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陈昆货币史讲座课件.ppt

中国货币史 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陈昆 chenkundc@163.com njsjchenkun@(密码:njsj123) 内容 第一讲 明代宝钞制度 第二讲 明代白银货币化 第三讲 明朝中后期海外白银输入主要渠道 第四讲 明代中后期白银流入数量的估算 第五讲 明中后期白银流入的原因分析 第六讲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社会影响 第一讲 明代宝钞制度 本讲基本观点 明代宝钞制度的崩坏在中国货币史中乃至中国历史中都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 明代纸币制度的崩坏根源于以财政为中心的宝钞制度设计缺陷,这种制度设计是为了满足政府财政开支需求与避免财政危机。 易言之,明代财政压力促成了货币财政化的宝钞制度设计,导致了货币超发,最后致使宝钞崩坏并退出流通领域。 财政压力是古今政府的常态。财政压力,并非必然导致政府采取掠夺性的货币政策。在英国,国王的财政压力导致了爆发以限制王权为目的的“光荣革命”。 明代中国,为何没有在财政压力之下走上制度变革之路,这个问题实在令人深思。 本讲框架 一,货币财政化的宝钞制度设计 二、明代宝钞超发数量的估算 三、明前期宝钞贬值:宝钞与铜钱、白银之间的比价变动分析 四、货币财政化:财政开支需求压力分析 结语 明代纸币制度: 败坏于洪武 恶化于永乐 废弃于嘉靖 一,货币财政化的宝钞制度设计 洪武八年,实行以宝钞为主,钞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洪武二十七年,宝钞成为唯一流通货币 大明宝钞是无准备金制度的不可兑换性纸币 从根本上说,大明宝钞制度具有明显的国家敛财性质 二、明代宝钞超发数量的估算 明代管理造钞的专门机构是宝钞提举司 洪武一朝,从未对造钞数额作出任何限定 洪武朝二十四年宝钞发行总量10,450万锭,流通中的货币余额:92,024,278锭,也即是超发纸币的数量达9千2百万锭,是回收的宝钞数量七倍多 超发的宝钞折算为价值4.6亿两白银。 三、明前期宝钞贬值:宝钞与铜钱、白银之间的比价变动分析 不依赖准备金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基于以下两个条件:其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较高,足以应付一定数量的纸币流通,则无需准备金;其二,人们必须相信政府会自我约束,会自觉地控制货币发行量以维持币值。 大明宝钞这种钞制维持的可能性唯一的生命源泉就是政府法令的威力 在百余年间,宝钞贬值趋势日益严重,至白银逐渐兴起的成化时期,其价值己经达到了只有原定价值的千分之一,甚至几千分之一的程度。 大明宝钞的发行并不是立足于社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明政府基于财政开支所需,不控制发行量,无限制滥发纸钞。 四、货币财政化:财政开支需求压力分析 明政府滥发宝钞主要是迫于国家财政开支需求压力 洪武朝历年的宝钞支出中,较之经常性支出,巨额的临时支钞占主要份额。 明初政府的临时性财政支出压力巨大,宝钞被大量地用于军事支出和赈灾备荒,客观上说,这是明初战事频繁、灾荒不断的一种反映。 从主观上看,朱元璋对对滥支宝钞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对官军的赏赐具有很强的随意性。 结语 不可兑换的纸币几乎总是成为使用它的那个国家的一个祸根 纸币是一种信用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币值稳定。 信用货币之所以流通是因“代百物之交易,所持者信而已。一旦失信,民莫从之。”作为一种价值符号,信用货币必须以民众的普遍信任为基础,才能约定俗成,成为法定购买力的代表。 明代统治者利用纸币来满足巨额的宫廷消费、官吏俸禄和军费等财政性开支,无节制地发行纸币,最后导致纸币贬值,直至纸币制度崩溃,这从反面论证了信用因素对于纸币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纸币是一种信用货币。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是,财政压力,是否必然导致政府采取掠夺性的货币政策 为何没有在财政压力之下走上制度变革之路 本讲基本观点 明代民间白银货币的大量应用与大明宝钞的逐渐崩坏是相伴而生的,二者共同促进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从民间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冲击着明代的货币制度,最终明政府不得不以法令的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明代中国产银数量远远不足以满足政府和民间巨大的白银需求,明政府被迫开放海上贸易。 凭借外贸出超优势,巨额海外白银滚滚流入国内,满足了明代中后期不断扩大的白银货币需求。 框架 一、宝钞崩坏与白银需求 二、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三、一条鞭法改革与白银主导货币地位的确立 四、产银不足与海外白银流入 结 语 一、宝钞崩坏与白银需求 民间以银交易,是从金代开始盛行的。元代实行宝钞制度,曾以银为钞本,又在对外贸易中使用白银。这些都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社会基础。 明代白银货币化却并非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明代官方与民间博弈的结果。 明朝立国不久就建立了宝钞货币制度,为推行宝钞制度而屡屡禁用金银和铜。可是,由于宝钞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