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指南-深圳气象局.doc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指南-深圳气象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指南-深圳气象局.doc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指南 (暂行) 深圳市气象服务中心 ( 深圳市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 二〇一六年九月 可燃性粉尘场所防雷安全技术指南 范围 适用于全市可燃性粉尘场所的防雷安全自查和排查。 依据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21431-2015;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GB 12476.1-2000)第1节: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选型和安装》(GB 12476.2-2010); 《粉尘防爆安全规程》(GB 15577-2007); 《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规范》(AQ 3009-2007); 《严防企业粉尘爆炸五条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68 号); 《工贸行业可燃性粉尘作业场所工艺设施防爆技术指南(试行)》;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 《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T 50065-2011。 术语释义 粉尘 dust 在大气中依其自身重量可沉淀下来,但也可持续悬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固体微小颗粒,包括纤维和飞絮及现行国家标准《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GB/T 6719中定义的粉尘和细颗粒。 可燃性粉尘 combustible dust 在空气中能燃烧或无焰燃烧并在大气压和正常温度下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粉尘、纤维或飞絮。 爆炸性粉尘环境 explosive dust atmosphere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被点燃后,能够保持燃烧自行传播的环境。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分区 20区:空气中可燃性粉尘云连续或长期存在或短时频繁出现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 21区:正常运行时,空气中可能偶尔产生的可燃性粉尘云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 22区: 正常运行时,空气中的可燃性粉尘云不可能发生,如果发生,仅是短时间存在形成爆炸性环境的区域。 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分区示例见附录A。 场所划分 在可能发生雷电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 具有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具有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在可能发生雷电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具有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 具有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 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具有可燃性粉尘的火灾危险场所。 在可能发生对地闪击的地区,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火灾危险场所。 排放物对比于空气 管帽以上的垂直距离(m) 距管口处的水平距离(m) 5 重于空气 1 2 5~25 重于空气 2.5 5 ≤25 轻于空气 2.5 5 25 重或轻于空气 5 5 排放粉尘的放散管、排风管等,当其排放物达不到爆炸浓度、长期点火燃烧、一排放就点火燃烧,以及发生事故时排放物才打到爆炸浓度的通风管、安全阀,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保护到管帽,无管帽时应保护到管口。 在建(构)筑物天面铺设的电源(信号)线应套金属管(槽)屏蔽,金属管(槽)应全程电气连通,宜每隔15m做重复接地,并至少双端接地; 确保收集可燃性粉尘的管道、烟囱、放散管等不作为接闪器和引下线及接地装置。 引下线安装与易燃材料的墙壁或墙体保温层间距应大于0.1m。宜利用建筑物柱子钢筋作为引下线,当采用明敷的专设引下线时,引下线不应暴露在爆炸性粉尘环境中。 防闪电感应的排查要点 建筑物内、外的大型金属物(含设备、管道、构架、电缆金属外皮、钢屋架、钢窗散管、风管等)与接地装置的连接。 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和电缆金属外皮等长金属物,其净距小于 100 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 30 m。交叉净距小于 100 mm时,其交叉处也应跨接。 所有金属管道连接处(含螺母多于5个的法兰),应进行电气跨接(跨接材料应至少6mm2铜线,或更高规格材料),跨接处的过渡电阻应小于 0.03Ω时。 当屋内设有等电位连接的接地干线时,其与防闪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不应少于2处。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应符合下列要求: 沿金属屋面周边每隔 18 m~24 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现场浇注的或用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其钢筋网的交叉点应绑扎或焊接,并应每隔 18 m~24 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防闪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应与电气和电子系统的接地装置共用,其工频接地电阻应小于 10Ω。防闪电感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