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教育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1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论学习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公元3至6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该时期的学校教育总体上说来是官学时兴时废,教育的延续主要通过私学进行,但该时期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一、三国两晋时期的学校教育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官学基本上承袭汉制,兴修太学,重视儒家学术,传授儒家经典,制定“五经课试法”。 “五经课试法”的基本程序是: 刚入太学的预备生学满两年,并经考试能通一经者成为正式生,未通者被遣送回家;学满两年经考试能通二经者可成为文学掌故,未通者经补考也可成为文学掌故;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可成为太子舍人,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太子舍人;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能通四经者可成为郎中,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成为郎中;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可量才录用,未通者经复试再通过者也可录用。 “五经课试法” 既规定了太学的学习内容,也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和选士制度,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相结合,对于太学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这一时期官学的变化是: (1)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主导地位; (2)公元227年首创律学,打破了经学独霸官学的局面; (3)在郡国州县设立了地方官学。 总的说来,三国时期的学校教育是继两汉教育发展高峰期后的一个低谷。 魏晋时期封建门阀制度高度发展,在地主阶级内部有士族和庶族之别,并由前者把持朝政大权。 在教育上,两晋时期除了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之外,于公元276年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国子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只有士族子弟才能入学。由于两晋官学管理松弛,学官中缺乏名师,造成官学荒废。 二、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 南北朝时期的官学也处于时兴时废状态。南朝前期的学校教育: (1)公元438年魏文帝建立了专门研究儒家经学的儒学馆、研究老庄学说的玄学馆、研究古今历史的史学馆、研究辞章的文学馆,这是学制体系上的一次变革。 (2)470年宋明帝设立了集藏书、研究和教学三位一体的总明观,也称东观,置祭酒,设儒、道、文、史四科教学,每科设学士10人,另有其他吏员数人。 南朝后期的学校教育之建树: (1)公元505年设五馆,置五经博士,招生不限门第和名额,只问学业程度,允许学生自由听讲,由国家提供膳宿等费用,最后根据射策通经情况委以官职。 (2)设立集雅馆、国子学、士林馆、律学,集雅馆和士林馆讲授五经国子学和律学招收贵族子弟。这种学校类型的多样化打破了儒学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后来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朝的中央官学承袭旧制设立了太学和国子学,然而在学制上也有一些创新,表现在如下方面: (1)北魏首创中书学、皇宗学、四门学;北齐首创国子寺,负责教育贵族子弟;北周首创为政府官员开设的白天处理公务,晚上学习经史的夜校以及专门从事文学教育的麟趾学、小学性质的露门学(或称虎门学)。 (2)北朝也设立了一些专门学校,其中既有人文学科,也有自然学科。北朝注重州郡立学,地方官学比较发达。北魏颁布了第一个学制令,详细规定了大郡、次郡、中郡、小郡的学校规模以及学官与生员的资格。 总之,北朝时期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学内容,虽然北朝佛教和道教盛行,但始终未能超过儒学。北朝人只注重佛教的形式如庙宇佛塔的建筑和宗教修行,而不重佛理的研究,因此在理论上佛学对儒学的影响不大。北朝经学继承了汉学(尤其是古文经学如《左传》、《尚书》、《周易》)的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考证。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士制度,也称“九品官人法”。这种方法是在地方的州和郡设置大小中正官,由地方上有声望的人或“著性世族”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授官的依据,然后按品授官(前三品称为上品,四品以下为下品,下品不能升入上品)。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施办法 在地方的州郡和县设置大小中正官。 中正都由“德充才盛者”和“贤有识见者”担任。郡县的小中正皆由当地的“著姓世族”来担任,州中正官则以本地大世族在朝的现任大臣来兼任,或由致仕的政府要员来担任。 九品中正制的具体实施办法 州郡和县的中正官负责将同籍的士人(同时也包括散居在他乡者) 登记注册。 在登记注册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综核名实,调查行状,了解家世,然后再分别品第,加叙评语。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