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飞棒文化探究.doc
湘西土家族传统体育活动打飞棒文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1
摘 要 文章从社会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的角度,对湘西土家族打飞棒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文化层面进行分析考究,得出以下结论:打飞棒与湘西土家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信仰礼仪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体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山地民族文化特征;打飞棒是湘西土家族传统农耕生活及农耕观念的象征,也是土家族民族性格形成的塑造者。
关键词 湘西 土家族 打飞棒 文化
打飞棒是湘西土家族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以其具有较高的欣赏性、娱乐性、竞技性向世人展现了土家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形式和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民族精神。本文立足于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湘西土家族打飞棒文化进行剖析和研究,以了解土家族的多种文化基因和民族灵魂深处的个性特征,弘扬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促进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一、打飞棒的物质文化
(一)官方打飞棒活动
明世宗嘉靖年间,日本倭寇乘虚而入,大肆侵犯我国边境地区。实行土司制度的湘西,征调土司军队赶赴浙江抗倭。士兵们将木棒携带至战地,临阵当做武器,为扭转战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抗倭的明代昭毅将军彭尽苣,操起一根红木瓜树棒打了一套“秦王扫江”棍,带动了军土们学习打飞棒的热潮,涌现了一批打飞棒的好汉。打飞棒活动为土家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保卫中华民族疆土作出了贡献。红木瓜树常常作为制作“飞棒”的材料,取其木质坚韧,且富历史意义。现存于张家界永顺的土司城和抗倭纪念石碑 、“东南第一战功”的牌匾,一面刻着“东南第一战功”,一面为“子孙永享”字样,生动形象的重现湘西土司军队的卓越功勋,还可以看出朝廷希望自身基业千秋万代的美好愿望。
土司城里抗倭纪念石碑 朝廷授予的东南第一战功牌匾
(二)民间打飞棒活动
每个民族因其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际遇不同,其生活方式也千差万别。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影响民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也影响文化的创造。湘西独特的自然环境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器材,树木、柴薪成为其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擅长木制工具的制作也成为湘西土家族的一大特色。秋收季节,湘西的土家族人民遇有鸟兽前来偷吃粮食就会迅速扔出手中木棒,以击走鸟兽。有时以棒击棒发出响声惊走鸟兽。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从小就练成了木棒掷远的本领,至此打飞棒逐步在民间形成一种体育运动。
吴树平在其所著《风俗通义.佚文》一书中说:“击垠为木戏。垠,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未戏,先侧一琅于地,远三四十步,以手屮琅击之,故曰击垠。”南宋的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二十引[晋]周处《风土记》也说:“?R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三寸,其形如履。先侧一垠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垠击之’中者为上。”明朝末年刘侗、于弈正所著《帝京景物略?春场》记有“小儿以木二寸,制如枣核,置地而棒之,一击令起,遂一击会远,以近为负,曰打拔,古所称击垠者耶[1]。由此可见,打飞棒是可以从相关记载中找到它衍变发展轨迹的。
(三)打飞棒器物
1.棒的制作
湘西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生活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很少有专门的体育运动器械,大多是就地取材,田间地头的劳动工具,房前屋后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土家族体育活动的道具,这些工具简便易取,为土家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方便。土家族传统体育中较受欢迎的打飞棒是就地取材的典型。传统飞棒的规格一般为长70厘米―100厘米的打棒和若干50厘米―75厘米的飞棒,大小以手握最为适宜,较现代飞棒要长;其次,飞棒质量得到提升。传统打棒和飞棒大都用山茶树枝、木匠做工剩余的木棍做成,也可以用较结实的扁担来取代,韧度大,弹性好,宜击打,但表面粗糙有节,时间长了容易对手造成伤害。
2.场地的确立
打飞棒对于场地的要求不是很高,场地只需满足长30米、宽5米的条件即可。在土家族乡村,人们玩飞棒的场所选择也是多样的,只要有闲暇时间,不管身处何处都可以玩。传统劳作后,人们多在田地里休息,打飞棒的场地也相应多在地头或者山路凉亭。现代生活条件的好转和空暇时间的增多使人们对于打飞棒场所的选择愈加舒适化,如自家空旷的前院、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
3.服饰的制作
打飞棒时的服饰多是以湘西土家族日常特色衣物为主, 明正德年间的《永顺宣慰司志》记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斓色服。”“妇女喜垂耳圈,两耳之轮各赘至十;饰项圈、手圈、足圈以示富。”《明统志》:“土民服五色斑衣”。这是对湘西土家族日常服饰的较早记载。湘西土家族服饰的用料有葛有麻,有棉有丝,多为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