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_杨大伟_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
一、北朝的中央官学 (一)北魏的中央官学 398年,以传授经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制度开始建立。立太学,置五经博士;399年,增国子太学生员;400年,集博士儒生考论众经文字,义类相从,撰成《众文经》,成为太学教材。 明元帝时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公元486年,改中书学为国子学。 公元496年,立国子学、太学、四门小学。 (二)北齐的中央官学 北齐国学衰落,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国子寺。 国子寺负责训教胄子,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沿袭。 (三)北周的中央官学 北周在学制方面的变化,其一是在明帝宇文毓时期设立了进行文学教育的麟趾学,学徒颇盛,初令在朝有艺文者,不限其贵贱,皆可预听。 其二是于武帝天和二年(567年)设立了露门学(或称虎门学),是一种小学性质的学校。露门学并不以经术为限。 北朝的中央官学中也设立有专门学校:律学、书学、算学等。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北周州县有学生。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 北朝时期私学教育曾一度遭受挫折。 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曾下诏禁绝私学,表面是为发展官学去除障碍,实际目的在控制思想。 北齐、北周私学得到很大发展。 北朝私学的特点: 私学在学校规模和数量以及设置地域方面胜过南朝 私学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展; 北朝儒学教育较少受玄学影响。 汉魏之际是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中重要标识之一,便是玄学的兴起。 玄学是兼融儒道而成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 玄学兴起的原因较为复杂,魏晋时期政治的险恶以及统治阶级的腐败与伪善,使士子产生悲观和颓废的情绪,也动摇对传统价值观念的信仰。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第四节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③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基本问题。 ④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三语掾” 名教是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名教观念是儒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汉武帝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故也有“纲常名教”的说法。 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 阮宣子(【阮宣子】西晋人,名修,字宣子,曾任鸿胪卿、太子洗马。《晋书》认为这篇讲的是阮瞻、王戎二人之事。见《晋书?阮瞻传》。)有令闻,太尉王夷甫(【王夷甫】西晋人,名衍,字夷甫,历任中书目令、尚书令、司徒、司空、太尉等要职。)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 一、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合理的教育应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对个性自由的张扬。教育的本质不是给人外加什么,而是保持其自由畅达的本性。 二、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三、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一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二是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傅玄,字休奕,北地泥阳人(今陕西耀县),生于汉献帝封安22年(217年),卒于西晋武咸宁4年(278年),魏晋时期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教育家。 傅玄出身世族官僚家庭,父亲傅干曾任过曹魏扶风太守。傅玄在年少时,父亲就去世了,家道中落,时值社会动乱年代,举家避难于河内。 《晋书·傅玄传》说他:“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解钟律,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他博学强记,善诗文,通音乐。曹魏时,他由州举秀才,参与政治活动,官至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 第五节 傅玄的教育思想 西晋时曾任过晋武帝的散骑常侍、驸马都尉等职务。封鹑觚男。他虽身居要职,却不辍著述,曾与缪施一起共撰《魏书》,并著《傅子》一书。因乱多有散失,今仅存二十四篇,内中集中体现了他政治、教育等方面的一些主张。 他为人正直,凡事务实,曾作过晋武帝的谏议官,屡陈政见,建议晋武帝重农轻商,尊儒尚学,以儒道为治国之本,颇得晋武帝的重视。 傅玄极力反对“慕虚无”与“贵刑名”的风气,上疏魏之亡国是“贵刑名”、“尚玄虚”的结果,认为魏之风气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