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确立自信,学习反驳》教案.doc
高中语文“导学、导练”
第四册《确立自信,学习反驳》设计表
设计
项目 主备老师姓名 课 型 备课组长签字 时 间 刘兆勋 讲授练习课 课 堂 设 计 AB层要求说明 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从而明白生活处处有驳论,并让学生针对问题,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习驳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而理解驳论文的写作要求,并能学写简单的驳论文。 AB层 2.
导学过程
一、试一试,驳一驳,引入正题。
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女中学生在电车上为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遭到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 试着反驳他们的观点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中韩两国的反对,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有人说:对小日本我们绝对不能手软,中国的GDP已经排到世界第六了,我们要有自信。我们要发动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我们要抵制日货,拖垮日本经济,甚至不惜和日本开战,即使败了也不能输了这口气。请试着反驳他的观点。
二、什么是自信?为什么要确立自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潜力。
有了自信,人才有足够的勇气克服卑怯、克服阻碍;有了自信,人才会虚心讨教、诚恳学习、扬长补短;有了自信,人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但自信是建立在自明基础之上的,与目空一切、自高自大是两回事。
驳论文的基本结构
树立靶子——分析批驳——得出结论
四、反驳的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归谬法、类比法、例证法
1、驳论点:就是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指出它的荒谬和虚假。比较常用的方法是直接驳斥,即用正确的论点和事实直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例如《“知足常乐”析——不知足才常乐》一文的立论:
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
2、驳论据:就是针对虚假的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错误的。因为论敌的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驳倒了论据观点也就难以成立。反驳论据常常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揭露其事实虚假、数字含混或理论的荒谬。
例如:《文学和出汗》采用的就是驳论据法: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鲁迅先生就抓住了对方论据中的不合理成分,“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
3、驳论证方法: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
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地大物博“”相信国联“”求神拜佛“是事实,但这都不是”自信力“,”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他信力“”求神拜佛“是“自欺力”,既然不曾有过”自信力“当然就无所谓“失掉了”。对方的论据证明不了对方的论点。
4.归谬法: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证明对方论点是虚假的,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例一:唐代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要避父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韩愈对这种不合理的习俗礼法十分气愤,于是写了一篇《讳辩》进行批驳,文章中就用了归缪法。他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为避父讳,不准考进士,错误在什么地方还不很明显,但按照这种逻辑推论一下,父亲名字叫什么,儿子就不能作什么,那么如果父亲名字叫“仁”,难道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例二:近几年来,一提到领导干部做什么事,往往就用“亲自”二字,什么“亲自下到基层”“亲自检查工作”“亲临现场”等等。倘若报纸有一天出现下面的字样,不知读者该作何感想:“某姓农民,黎明即起,亲自拿起农具,亲自甩开膀子锄地……”“某校教师,作风过硬,亲自给学生讲课。”这样的好事数不胜数,演员亲自上台,司机亲自开车,厨师亲自掌勺……深入基层,了解下情,本来是每一位领导干部分内的事。但新闻报道往往对这类事情做了过火的宣传,对这种现象,有人习以为常,有人不以为意,有人不置可否。文章对这种现象并没有直接进行批驳,而是按照这种逻辑进行推理,使人们一眼就看出这种说法的荒谬,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例三:“倘若说,作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杰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