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VIP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案 (新版)语文版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作者就 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上山下乡成了 “知青”,离开了北京。作者当时才20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 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熟读诗歌,理清脉络结构。 (重点) 2.理解诗歌的主旨;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难点) 3.体会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重点) 一、新课导入 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 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 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 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骤然(zhòu) 缀扣子(zhuì) 窗棂(líng) 2生词注解 骤然:突然;忽然。 窗棂:窗格子。也叫窗棂子。 声浪:指许多人呼喊的声音。 3作者名片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山东人。当代诗人, 被称为中国新诗潮诗歌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曾经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也有“实质”的意思)。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等。 4背景追溯 本诗选自《诗探索金库?食指卷》(作家出版社 1998年版)。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市吃闲饭》为题,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 消息。随后,全国各地出现了 “上山下乡”高潮。20岁 的诗人也加入了这个大潮中。诗人回忆这首诗的写作 经历时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火车四点零八分 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 很多……我就是抓住了几个细节,在到山西不几天之 后,写成了《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集体朗读课文,找出关键词。 【交流点拨】“北京”“妈妈”“疼痛”。 (二)深层理解 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 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 【交流点拨】①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时间。 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 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了三年。 ②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 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 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 这场运动什么时候结束。 ③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 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 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 意识到自己被人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甚至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 道德秩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写了一 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的 抖动” ?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交流点拨】①这是一种幻觉。人一迷惘就会产生幻觉。 ②“剧烈的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 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传 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 冥想的哲理意味。 ③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未来不可知 的恐惧。 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这句诗化用了 哪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唐代诗人孟郊。 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 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 。 (三)走进语言 1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 ? 【交流点拨】感觉自己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 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 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 远离北京就等于远离母亲和文明,作者将自己比喻为风 筝,就是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中。 “北京在我的脚下,巳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的 真实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交流点拨】不是,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 作者感觉到自己及这一代人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 作者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 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 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 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 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于电脑软件的下载与安装,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office办公软件的咨询,文档格式转换,音视频下载等等,欢迎各位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