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高上一化学第三单元考试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doc

厦门市高上一化学第三单元考试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厦门市高上一化学第三单元考试卷-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doc

厦门市高一上化学第三单元模拟试卷 命题教师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李玉炫 说明:1、本试卷分A、B两卷, A卷满分100分 B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入相应空格中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Mg:24 C:12 O:16 S:32 Cl:35.5 Br:80 Na:23 Al:27 K:39 Fe:56 Cu:64 Ag:108 A 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组别,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H和D B.H2O和D2O C.金刚石和C60 D.氯化氢和盐酸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2 无毒,对大气不造成污染,所以可以无限量排放 B.NaHCO3 比Na2CO3 稳定 C.Na2CO3 溶液可与Ba(OH)2 溶液反应,NaHCO3 溶液不与Ba(OH)2 溶液反应 D.NaHCO3 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会发生反应,但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 3.6g碳和8g氧气在密闭的容器中,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当碳、氧均已耗尽时,所得产物是 A.14gCO2 B.11gCO2,3gCO C.CO与CO2各7g D.14gCO 4.0.03molCu投入到一定量的浓HNO3 中,Cu完全溶解,生成气体颜色越来越浅,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672mL气体,将盛有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槽中,通入标准状况下一定体积的O2 ,恰好使气体完全溶于水,则通入O2 的体积为 A.504mL B.336mL     C.224mL D.168mL 5.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考虑,大量制取硝酸铜最宜采用的方法是 A.Cu + HNO3(浓)→ Cu(NO3)2 B.Cu + HNO3(稀)→ Cu(NO3)2 C.Cu CuO Cu(NO3)2 D.Cu + AgNO3 →Cu(NO3)2 6.下列变化属于氮的固定的是( )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O和O2反应生成NO2 C.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D.由NH3制NH4HCO3和(NH4)2SO4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铵盐受热均会分解且均能与苛性钠共热产生NH3 B.NH4HCO3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经碱石灰干燥后可得纯净的氨气 C.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存在一定量的NH4+ D.NH3在O2中燃烧可产生NO 8.空气污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酸雨主要是雨水与SO3或SO2反应,最终形成的H2SO4、还有少量的NO2及CO2和水反应生成的HNO3 与H2CO3造成的 B.温室效应是CO2具有增高地球温度的效应造成的 C.CO能与血红蛋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降低血液输入氧的能力 D.吸烟能制造CO2污染空气 9.有关氨气的实验较多,下面对这些实验的实验原理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氨气极易溶解于水的性质可以解释氨气的喷泉实验 B.氨气的还原性可以解释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实验 C.铵盐能与碱共热放出氨气是实验室中用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制取氨气的原因 D.NH3·H2O的热不稳定性可以解释实验室中用加热氨水的方法制取氨气 10.SO2 气体通入BaCl2 无沉淀产生,但分别加入① NH3·H2O 水 ②氯水 ③ H2S 溶液三种溶液均有沉淀产生这些沉淀分别为   A.BaSO4 、BaSO3 、S B.S、BaSO3 、BaSO4 C.BaSO3 、BaSO4 、S D.BaSO3 、S、BaSO4 11.将等物质的量的SO2气体和Cl2同时作用于湿润的红色布条.则布条的颜色 A.变白 B.不变 C.先褪色后又复原 D.变为无色 13.我国因遭受酸雨而造成巨大的损失,2009年厦门全年所下的雨均为酸雨,为了有效控制酸雨,目前国务院已批准了《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分方案》等法规。你认为减少酸雨产生的途径可采取的下列措施是 ①少用煤作燃料 ②把工厂的烟囱加高 ③燃料脱硫 ④在已酸化的土壤中加石灰 ⑤开发新能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