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古诗三首》教材说明 冀教版.docVIP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古诗三首》教材说明 冀教版.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7课《古诗三首》教材说明 冀教版 本课围绕“儿童生活”这一单元主题,选取了《牧童》、《湖上杂诗》、《稚子弄冰》三首古诗,《牧童》与《稚子弄冰》是对儿童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烂漫,《湖上杂诗》则借景抒情,表达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青春的渴盼。 《牧童》一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白天有牛和牧笛为友,晚上有清风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在第一、二句中,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四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湖上杂诗》是一首写景寄情的诗。诗人采用对比的写法,写出了郊游踏青的闲情,表达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对年轻的希冀。第一、二句中,写出了游人的表现。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三、四句中,作者表明态度,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在作者眼中,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锣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敲碎碎落地,发出打破玻璃的声音。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一个“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眼前浮现出一幅画面: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后两句大意是,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附送: 2019春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风筝》教材说明 冀教版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可分成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风筝对于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第二段(2——4自然段)回忆了小弟爱风筝,做风筝,而“我”对他粗暴的态度。 第三段(5——11自然段)中年后我对小弟的补过,然而小弟全然忘却。 第四段(12自然段)表达自己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之情。 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也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为别人放的风筝“惊呼”,“跳跃”,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表现了出来。当小兄弟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窘迫不堪的神情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