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物精粹举偶-中国国家博物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中国国家博物馆.doc

西夏文物精粹举偶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史金波 西夏(公元1038——1227年)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辖西北广袤地区,前期与宋、辽鼎立,后期与南宋、金对峙,立国近两个世纪,经济发展,军力强大,文化繁荣。但元朝修史时,仅修《宋史》、《辽史》、《金史》,而未修西夏史,致使西夏史料匮乏。近百年来,发现和出土了丰富多彩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弥补了西夏研究资料的不足,对研究和认识西夏社会历史文化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一、遗址、寺庙 其中有西夏主体民族党项的政权中心夏州遗址(今属陕西靖边县)、省嵬城遗址(今属宁夏石嘴山市)、皇帝离宫遗址(宁夏贺兰山大水沟口)、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好水川战场遗址(今属宁夏隆德县)、昊王渠遗址(渠首在宁夏青铜峡)、拜寺口寺庙塔群遗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武威下西沟岘山洞(在今甘肃武威市张义乡)和亥母洞遗址(在今甘肃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西夏陵园遗址(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等。一些寺院遗址还存留佛塔。 西夏陵园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葬地,占地面积约50平方公里,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陵邑1处。其中每一座帝陵规模都十分可观,面积均在10万平米以上,各自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建筑群。各帝陵都朝南稍偏东向,其布局大致相同。以6号陵为例,它坐北朝南,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有四座角台。外城内,从南向北由阙台、碑亭、月城、内城组成。内城有献殿、墓道和陵台。陵台高16.5米。可见其规模之宏巨。西夏陵园出土的大批建筑构件,反映出西夏建筑的工艺水平,琉璃制作的鸱吻、屋脊兽硕大奇特,筒瓦和滴水等建筑构件的精美,足可与中原建筑构件相媲美。最近又在3号陵出土了琉璃和陶质的妙音鸟(迦陵频伽)等极少见的建筑构件。 西夏佛教重要中心地贺兰山一带遗存下的佛塔中,宏佛塔很有特色。它俗称“王澄塔”,位于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红星村东,塔高28.3米,塔身由下部八角楼阁式空心砌体和下部三层须弥座覆钵式砌筑体组成,将汉、藏两种佛塔建筑风格融为一体,造型特殊。1991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按拆卸重砌方案进行修缮,发现了很多珍贵文物。其中天宫内出土有彩绘绢质佛画14幅,还有很多彩绘泥塑佛教造像。另有西夏文木雕版残块两千余块,此处应是西夏一印刷场所。原寺有前后大殿、左右厢房和山门等,现已不存。此塔寺从宗教、绘画、雕塑、印刷、建筑多方面反映了西夏文化。 贺兰山山峦叠嶂,树木葱郁,环境幽雅,是建立佛教寺庙的理想所在,至今贺兰山中仍留有不少西夏寺院遗址。拜寺口双塔寺院遗址位于兴庆府西北约45公里的贺兰山东麓的拜寺沟口,今存两座高峻挺拔的古塔,始建于西夏,俗称双塔。两塔东西相对,隔约百米,外形和高度近似,均为八角形13层密檐式砖塔,高约45米。塔顶为上仰莲花刹座,承托13璇相轮。两塔塔身装饰有所不同。东塔每层檐下均为两个怒目圆睁的砖雕兽头,威严凶猛;西塔每层檐下正中均设一方形浅龛,龛内塑立佛一尊。两塔装饰繁缛华丽,充满了神秘的密宗色彩。 西夏一百零八塔是十分罕见的塔群,在宁夏青铜峡峡口山黄河西岸,共有108座喇嘛式实心砖塔,除最高一座高5米外,其余均在2.5米左右。依山势从上至下按奇数有序排列成12行,分别为1、3、3、5、5、7、9、11、13、15、17、19座,布局奇特,气势雄伟。塔中发现有砖雕佛像、彩绘泥塑佛像、泥塔模等。在塔区还发现有帛画两幅,画面为千佛图,并有西夏文墨书题记。通过维修得知,西夏始建时为土坯塔,后世维修时才用砖砌外壳,将土坯塔包在里面。塔群表明西夏佛教的兴盛和藏传佛教在西夏腹心地区的影响。 二、绘画 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共80多个西夏洞窟内有大量西夏壁画,1909年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发现的西夏文物中有200多幅绢、帛、纸画和木版画,近年在宁夏和甘肃也发现了多幅木版画和唐卡,书籍中还有很多扉页图画,使西夏的绘画遗存越加丰富。 西夏壁画中的人物画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莫高窟第409窟为西夏重修。东壁门南侧绘有西夏皇帝供养像,是重修此窟的施主。皇帝面形浑圆、柳叶形眼,头戴高冠,可见额头秃发,冠后垂带,身着圆领窄袖团龙袍,袍上可见11团龙图案,腰束带,带上垂解结锥、短刀、火镰、荷包等物件,足穿白色毡靴。因榜题字迹消褪,施主名字不能确知。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包括国王(节亲主)在内的诸大小官员一律敕禁男女穿戴上有一团身龙。因此此图应是西夏某一皇帝供养像。皇帝供养像身前立一少年,其穿着打扮与窟主相似,袍无团龙,应是其子。施主身后侍从8人,身材与皇帝相比皆比例缩小,分别为皇帝张伞盖、执扇、捧弓箭、举宝剑、执金瓜、背盾牌,均戴毡冠,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服色均为青、绿色,与史书记载西夏“民庶青绿,以别贵贱”相符。这是西夏石窟中唯一一幅西夏皇帝像。 在榆林窟第2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