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XX市XX县污水处理工程项目
2.1城市概况
2.1.1地理位置
**县地处东经111°54′15″~112°27′08″,北纬25°01′02″~25°37′08″,位于湘南省南部边陲,南岭山脉中段北麓。东接临武,南界江华与广东省连州市相连,西邻宁远,北毗嘉禾。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5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07.06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85%。
2.1.2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竹管寺横江砠出土的石斧、石凿、石箭和陶片等文物证明,早在夏商前,县境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乃虞舜帝南巡过化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汉高祖五年(前202)建县,名南平,隶属桂阳郡。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并入临武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以境内“山岭重叠,荟蔚苍萃,浮空如蓝”而更名为**,属桂阳郡。宁真宗景德三年(1007),属桂阳监。元属桂阳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郴州。二年,属桂阳府;九年,属衡州府桂阳州。清属桂阳州。民国3年(1914),属衡阳道,11年直属湘南省;26年,全省分为9个督察区,**属第八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公署、郴州专区、零陵专署、***市。
1995年,**县实行撤乡并镇,全县划分为9乡6镇。即塔峰镇、竹管寺镇、楠市镇、毛俊镇、新圩镇、所城镇、祠堂圩乡、土市乡、太平乡、大桥乡、浆洞瑶族乡、荆竹瑶族乡、紫良瑶族乡、汇源瑶族乡、犁头瑶族乡。因园艺场合并到新圩镇,农林茶场由原来的6个减为5个。为便于开展工作,凡在原乡镇基础上合并的乡镇,均设2至3个办事处。
图2.1 ***市**县区位图.1.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县内经济发展加快。到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2274万元,年平均递增7.62%。
1953年,全县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2810万元,年平均递增4.32%。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全县经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运动,经济发展受到挫折,除财政收入外,其它重要经济指标均为负增长。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下降到2306万元,年平均递减3.87%。
“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发展徘徊不前,后贯彻“抓革命,促生产”方针。至1976年,工农业年总产值达5518万元,比1965年增长55.35%。但因工业投入多,产出少,企业收入下降37.57%。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7181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49万元。
1979年开始,县政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城乡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到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49亿元,比1978年增长1.1倍。其中,工业产值5555万元,增长2倍;农业产值9432万元,增长78.87%。
1990年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4.10亿元,乡镇企业产值1.41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124万元。
1995年,省体改委批准**列为综合改革试点县。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县国内生产总值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全县国内生产总值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第一产业1885万元,增长4.0%;第二产业31295万元,增长13.7%;第三产业26944万元,增长12.1%。
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23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0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9.4%和12.3%。
至2005年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亿元,达21.9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7%。
2.1.4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以山地著称,南部山区属南岭山系。界岭、香炉石、野狗山一线属九嶷山区。县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349座,其中1000米以上山峰258座。境内地貌为两侧山脉凸起,中间凹陷,向东北和西北两处开口,形成南高北低向北倾斜的“丫”形地貌轮廓。全县最高峰海拔1826米,位于紫良乡的界岭;最低处为大洞乡境内的月田村,海拔188米。地势起伏大,高差1636米,比降3.3%。主要山岭脉络清楚,呈南北走向。南部山岭高大,连绵重叠,植被繁茂,森林资源丰富,是县内传统林木产地;中部及北部山丘岗平交错,耕地宽广,溪河纵横,土壤肥沃,是全县粮食、油茶、茶叶;烤烟及其它经济作物主要产区。
(2)气象
**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气候特点: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但春秋两寒明显;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