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铸一块丰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0年铸一块丰碑.doc

50年铸一块丰碑   老一辈献身三线建设,新一代发扬三线精神。中航人凭着自己的坚守与创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续写着美丽的故事。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家建设“大三线”的号召下,数百万中国工业精英打起背包、跋山涉水、入谷进洞,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史。   50年弹指一挥间,大多数建设者都已年过花甲、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但在他们心中,“三线”这个词依然光鲜如昨,可触可感。   因为,他们当年满怀壮志豪情,在荒山与乱石中谱写“喝稻田水,住干打垒”的感人故事。   因为,他们连续几代扎根贵州,完成“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铮铮誓言。   老一辈献身三线建设,新一代发扬三线精神。中航人凭着自己的坚守与创新,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续写着美丽的故事。   忠诚不渝投身三线建设   在王允恒的心中,有一个画面始终记忆犹新:1965年12月临到贵州之前,他特意回了一趟老家,年迈的父亲瘫痪在床却微笑着对他说:“你去吧,我留在家里。”但双眼噙满泪花。   遗憾的是,直到父亲病逝,王允恒始终没有回过沈阳。   今年已80高龄的王允恒是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的退休职工,也是贵飞公司三线建设时期最先抵达贵州的两个人之一。   为了找到一块符合“靠山、分散、隐蔽、进洞”总体方针的建厂场地,王允恒每天都要步行20余里杂草丛生、荆棘遍地的山路。   “冬天毛风细雨,野草齐腰,衣服裤子全湿了,全靠体温焐干。”王允恒说,那时候没有先进的仪器,只能凭眼睛看,靠拐杖量。   哪里有“洞”, 哪里就可以建厂。   三线建设重点企业中航力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原501厂)的艰难历程,正是从乌鸦洞开始的。   位于大方县羊场坝的乌鸦洞,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历史:1945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这里诞生,被誉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祥地。   “建在洞内的厂房共有三层,长约80米,宽约60米,高约50米,最多时工人达到700多人。”力源公司思想政治部专务李宏辉是1976年和父母一起来贵州的,1979年技校比业后,就开始在乌鸦洞当学徒。   “建厂之初,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工人们翻山越岭,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安装完11公里的高压线路,用3个多月的时间打开了一个通风尾洞。”李宏辉说,与此同时,修建厂房、搬迁设备等工作也马不停蹄地进行着,目的就是早日投产。   贵州境内,除了乌鸦洞,还有牛洞、梯子洞等,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安顺平坝的菜花洞。   在这里,中航工业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了加快建设进度,黎阳公司第一代创业者们,无论是技术专家,企业领导,还是一线工人,都精诚团结、齐心上阵。   他们白天忙本职工作,晚上到工地抬砖、运石、拌砂浆,自己动手卸车和安装设备,架设高压线路,修建厂房和宿舍。   从那时起,黎阳人就坚守着这个山洞,默默地为中国的航空事业挥洒着青春与热血。   1966年,黎阳开工建设仅3个月就进入了试生产阶段;1970年,第一台混装航空发动机试车成功。   同年,贵飞公司研制的第一架歼6型飞机成功试飞,在飞机生产的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贵州制造”。   “现在回想起来,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山沟里能生产出飞机,的确是件了不起的事。”王允恒说,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三线建设撼动了贵州贫穷落后的根基。   转战民品寻找发展先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的转移,贵州三线企业发展变得缓慢,大部分三线军工企业开始尝试从生产军品转向生产民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贵州安大就提出“走出去”找市场的发展理念。在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安大投资1600多万元建成当时全国最大的曲轴生产线,产品能够达到德国A级标准,目前仍然广泛运用于国内朝柴、玉柴配件。   “军转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政府支持少、生产成本高、市场份额小。当时工资只能发70%,就意味着要勒紧裤带过日子。”安大党委书记单振说,在不占天时、不占地利的情况下,安大选择了民品生产和科研项目作为支撑,走出了困境,突出了重围。   “从1970年生产出贵州高原第一台发动机,至今交付使用发动机5000余台。”中航黎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湘宁用12个字概括了黎阳现象:条件差、包袱重、投入少、贡献大。   到目前为止,黎阳为歼7、歼8、歼10提供的发动机达80%以上,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   李湘宁说,多年来,曾有人提出“三线企业”要淘汰,但黎阳的发展给其沉重的反击,当时中央搞三线建设是否正确,黎阳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1983年,力源开始了军转民之后,所生产的台灯、摩托车钢圈、钢筋切割机等受到广泛欢迎,厂里还因此在北京召开过新闻发布会,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都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