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据统计,2004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3639起(-504),死亡6027人(-407)。 其中特别重大事故7起(±0),共死亡487人(+127)。 特大事故34起(-10),共死亡688人(-209)。 2005年1-10月份全国煤矿事故造成4705人死亡。 其中一次死亡30人以特别重大事故8(+4)起,死亡640(+386)人。 其中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47(+15)起,死亡1291(+634)人 。 加强矿工防灾避灾与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 矿工井下避灾和自救的意义 一、自救器二、自救互救的原则三、避灾自救措施四、避灾自救设施 1.自救器的种类 过滤式自救器结构原理 过滤式自救器的适应条件 过滤式自救器的使用方法 使用注意事项 自救互救的行为原则 当井下发生灾变时,在灾区或受灾变影响的区域,每个工作人员进行避灾和保护自己的行为,称为矿工自救。 及时报告灾情! 积极抢救 安全撤离 妥善避灾 矿工互救。 矿工互救行为准则: 在避难硐室内避难时的注意事项: 救灾、避灾与自救措施 防止瓦斯爆炸时遭受伤害的措施 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后矿工自救互救措施 矿井火灾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 矿井透水事故时自救与互救 冒顶事故时的自救与互救 斜井跑车事故避灾自救措施 * * 安全为天 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发生前----意识!发生后----能力! 避 灾与自救、互救 (1)事故的初期是扑救和控制事故的有利时机,也是决定矿井和人员安全的关键时刻。 (2)事故发生突然,救护队难以及时到达,灾区职工开展救灾和避灾,对保护矿工自身安全和控制灾情的扩大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井下矿工正确的避灾自救,能提高抢险救灾的工作成效。 (4)在紧急情况下,积极正确的避灾自救措施,是保障职工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自救器是一种轻便、体积小、便于携带,戴用迅速、作用时间短的个人呼吸保护装备。当井下发生火灾、爆炸、煤和瓦斯突出等事故时,供人员佩戴,可有效防止中毒或窒息。 5.使用注意事项 4.过滤式自救器的使用方法 3.过滤式自救器的适应条件 2.过滤式自救器的结构原理 返回 不限 压缩氧 自救器 人员呼吸的O2由自救器本身供给,与外界空气成分无关 不限 化学氧 自救器 隔离式 人员呼吸时所吸的O2仍是外界空气中的O2 CO CO过滤式 自救器 过滤式 防护特点 防护的 有害气体 名称 种类 自救器种类及选用原则 返回 返回 1.空气中氧气浓度不低于(≥)18%。 2.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1.5% 。 3.空气中没有其它有毒气体和有机蒸气存在。 4.AZL—40型有效时间为40分钟, AZL—60型有效时间为60分钟。 返回 1.去掉橡胶罩,掀起红开启搬手,拉开封口带。 2.揭开并扔掉上部外壳。 3.抓住口具,取出过滤罐,扔掉下部外壳。 4.口具片塞进嘴里(唇、齿之间),咬住牙垫。 5.用鼻夹夹住鼻子(鼻孔闭合)。 6.戴好头带套。 返回 1.有火灾或瓦斯爆炸现象时,立即佩用。 2.吸气时有干、热感觉为正常现象,严禁取下口具、鼻夹呼吸或讲话。 3.撤离时匀速行走,呼吸均匀。禁止狂奔。 4.外壳碰瘪,过滤罐取不出,可带着外壳使用。 5.平时要避免摔碰,不许座用,防止漏气失效 。 返回 1.矿工自救 2.矿工互救 3.在避难硐室内避难时的注意事项: 返回 行为原则: 及时报告、积极抢救、 安全撤离、妥善避灾。 返回 事故附近人员应尽量了解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灾害程度,并迅速利用各种办法向调度室汇报,并通知相关人员了解灾情。 讲清时间、地点、遇险人数等,看到的异常现象(火烟、飞尘等),听到的异常声响,感觉到的异常冲击等,不可随意推断,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 [案例2-1] 返回 消灭---初始阶段; 控制---最小范围。 根据灾情和现场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及时投入现场抢救,将事故消灭在初起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害和损失。 [案例2-2]、 [案例2-3] 返回 撤退方向按避灾路线奔安全出口! 示意图1、示意图2 不具备抢救条件,或危及人员安全时,应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撤退时,注意防护。 [案例2-4]、[案例2-5] 返回 如在短时间内无法安全撤离灾区(通路冒顶阻塞、在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等)时,应迅速进入预先筑好的或就近地点快速建筑的临时避难硐室,妥善避灾。避灾过程中,努力改善和维持自身的生存条件,延长生存时间,等待救援。 [案例2-7]、 [案例2-8]、 返回 行为原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