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VIP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十四、理解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识记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变化的原因: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②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 2、变化的表现:衣、食、住、风俗习惯等方面。 衣:①鸦战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杉,旗袍等,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 食:鸦片战争后,引进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住: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引入,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了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风俗:①戊戌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带有反清革命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④辛亥革命后,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用“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在全国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衣:①20世纪50~70年代,衣着朴素;②50年代,俄国风情的“布拉基”;③文革期间,军装军帽,绿色流行。蓝、黑、灰、绿色充斥街头。④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2、食:①20世纪50~70年代,食物简单,物资缺乏,需凭票证计划供应。②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①20世纪50~70年代,住房拥挤;②1995年人民政府发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买到合适的住房。 4、风俗: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环保、卫生、赈济灾区成为社会风尚。 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主要因素: 1、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十五、识记铁路与公路、水运与航空、通讯工具的变迁。 ◆铁路与公路 1、铁路运输:①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②辛亥革命前,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③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⑤1977年以来中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 2、公路和汽车制造: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民国公路发展受到限制。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等边远山区也通了汽车。 ◆水运与航空 1、轮船运输:①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②20世纪90年代,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2、航空运输:①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 制成了我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通讯工具的变迁 1、有线电报: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路。②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地区外,大多数省和城市都架设了电报线路。 2、无线电报:①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②有线电报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①1875年,上海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②20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室内电话;③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通讯网络;④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数量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十六、识记报刊业走向繁荣、互联网的兴起 ◆报刊业走向繁荣 1、形成――①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 ②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办报。 ③上海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 2、发展――①戊戌变法时《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报刊。这些时期的报刊已经成为有力的思想宣传武器,发挥着重大启蒙作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办《红色中华》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同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互联网的兴起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电脑的普及,1994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 2、三大媒介是指报纸、广播和电视;“第四媒介”是指互联网。 3、网络媒介优势: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