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大朗镇新民小学陈肖娟)概要.doc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大朗镇新民小学陈肖娟)概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溯“错因”之源,扬“纠错”之帆 ——一道“除法”测试题背后的故事 东莞市大朗镇新民小学 陈肖娟 【内容摘要】错误像一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教育的失误,同时,错误也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新课程下,应如何对待学生学习的错误呢?本文试图借助一道除法问题的典型错例,深入分析,聚集成因,探寻对策,因势利导,变废为宝,扬起“纠错”之帆,通向成功彼岸。 【关键词】典型错题、引起关注、深入调查、聚焦成因、探寻对策 出错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然现象,尤其在解决除法问题中尤其突出,可是错题千万别“错”过,应积极分析出错的原因,因势利导,合理的开发错题资源,将错例变为资源,迈入知识的殿堂。 【正文】 一、发现错误——引起关注 在期末复习时,一张测试卷里有一道题(如图1所示),此题的错误率极高,引起我强烈的关注。对于此题,学生出现如下的错误: 经统计,全班47人,有21个人因不同的错误在此丢分,错误率高达45﹪,而这些错误中,错解为3.5÷1.4的有18人,占错误率中的86﹪。出错的学生不但是中下生,还有很多是老师心目中的优生,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现象呢? 二、深入调查——直击现状 本以为这是自己班中的特殊的现象,不足为奇。想不到在与同级科任的交流中发现,每个班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根据其他老师的反馈这样的问题也不是这一届学生发生,每一届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学习小数、分数除法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都会像热锅上的蚂蚁到处乱撞,错误率极高。这时我陷入深思中:一道“平均分的除法问题”,在二到四年级,学生能迎刃而解的题目,为何出现小数和分数之后,就成为学生束手无策的“丢分难题”呢?必然有深层的原因,我们必须引以为“借”,深入分析,探究问题的症结何在?于是笔者对五年级的142个学生做如下的剖析: (一)测试调查——洞真相 解题测试——通过学生的解题测试,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解题现状。(如下表1),从测试的统计结果中,发现了学生在解题中有蒙混,随便乱撞的现象。 2.随机访谈——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的解题现奖 为了更深入了解解题现状,针对第①题的错误进行了随机抽样的详细访谈。 问:为什么用60÷15呢? 答1:忘记了是豆÷油,还是油÷豆。(有12个学生有类似的回答) 答2:吱吱唔唔了很长时间,才说由于60÷15容易计算了。(有15个学生) 答3:我一看求平均就马上用除法计算,于是就把(大数)60÷(小数)15了。(有6个学生) 从上面的调查和随机访谈中,不难发现,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数量关系不清晰,看数字特征糊乱猜测,尝试解决。 (二)问卷调查——细分析 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和访谈记录,学生在答题中有轻视的心态和惘然乱撞的现状,于是对全级的学生进行了解题时心理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解题心态存在轻视的现状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94﹪的学生看到解决一步的除法问题都喜欢而且欣喜若狂,就会不假思索,马上动笔把两数相除,而且由于条件反射下,会根据数字特征,糊乱猜测地进行尝试,他们通常会把容易计算的两数进行相除或大数除以小数。 2.解题策略存在简单的现状 从统计结果中可知66﹪的学生在解题时,只找关键词的这种策略,停留在低年级的解题分析中,见到“求平均分”马上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两数相除,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就不再问津,谁是总数和份数,从不追问和反思,脑海一片迷糊,就糊乱的把两个数进行列式计算,解题中惘然乱碰,导致错误率居高不下。 三、聚焦成因——追根溯源 错题就像放在太阳光下的多棱镜,它能折射出学生的知识、方法、技能等方面的不足,也能折射出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到四年级的学生,在解决平均分的除法问题最开心了,到了高年级学了小数后,学生在解决此类题时就糊乱猜测,用两个数相除,甚至有个别中下生列出了乘法算式的现象,错误百出,屡见不鲜呢? (一)教师反思,追“错因”之本 1. 追根——缘是“教材研读不深”惹的祸 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研读教材时,主要针对自己所任教的教材进行研读,缺乏对高年级教材的研读,就材研材,导致知识链的断节。翻查二年级下册的课本、教师用书和网上大量搜索平均分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发现课本、教师用书提出如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建议。(如表2)是对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表。从分析和随堂听课中发现大部分教师都重点关注“什么是平均分”和“怎样平均分”,学生在各种的体验中只获得“每份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和“平均分的方法”。在此体验中学生只知道了遇到求平均分的问题就用除法计算,而对平均分的要领——把什么东西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却淡化了。但这恰恰是解决平均分问题核心所在。因而学生只知其然,要用除法计算,而不知其所以然,“把什么东西平均分”才是总数,平均分成的几份是份数,要把“总数÷份数=每份数或总数÷每份数=份数”。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