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版上海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地铁结构长期沉降特征题库.docx

最终版上海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地铁结构长期沉降特征题库.docx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运营期地铁结构安全咨询、安全评估、地铁结构长期沉降机理分析及控制措施项目第一季度报告地铁结构长期沉降特征分析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15年4月工程概况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东起11号线北段支线终点站安亭站,西至花桥巷浦路。线路全长约6km,全线为高架,共设高架车站3座,分别为兆丰路站、光明路站、花桥站。最大站间距3.3km,最小站间距1.1km,平均站间距1.9km。线路跨越的道路主要有曹安公路、兆丰路、曹新路、同三国道、沪宁高速公路、曹浦路、梅浦路、徐公桥路、规划纵六路~规划纵一路和沿沪大道等。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历经如下建设历程:2010年10月27日,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奠基;2011年3月,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正式开工;2011年9月13日,高架线路桥墩桩基开始施工;2013年4月28日,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开始列车调试;2013年10月16日,北段工程(安亭站~花桥站)开通载客试运营。运营后的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单线里程达到了72km,成为全国首条跨省轨道交通,是上海与江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的一次全新尝试。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北延伸工程还将连接规划中的苏州市域轨交S1线,届时将成为连接苏州、昆山、上海三城的轨道交通线路通道,对于促进沪苏两地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工程地质与水文特征工程地质特性1)区域地质概况昆山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平原,表硬壳层为黄褐色亚粘土,构成本区浅表硬壳层,第二层为灰褐色亚粘土。娄江以南地区为淤泥质亚粘土,土层标高约1.00至5.00m左右。昆山市软土广泛分布、厚度分布不均,其地基土主要由典型软土构成。①北部地区:吴淞江以北,软土分布不均匀,西侧阳澄湖湖滨段分布稳定,厚度大于3m。东侧与太仓交接部位,软土分布不稳定,厚度一般小于3m,与上海接壤地段,软土分布又趋向稳定,厚度大于3m。软土顶板埋深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有逐渐变深趋势,但总体埋藏较浅,埋深在1~3m之间,且垂向上常呈互层状;②中部地区:吴淞江沿岸地带,是昆山市境内软土相对最发育部位,分布稳定,顶板埋深、厚度变化均不大。顶板埋深在2~3m之间,厚度普遍大于3m,最大可达16m;③南部地区:软土分布又趋向不稳定状态,除淀山湖镇一带基本缺失外,厚度普遍小于3m,软土顶板埋深由北向南逐渐变深,大市一线埋深小于3m,至周庄,埋深增加至10m左右。地铁沿线地区位于中部地区,即软土分布相对最发育的部位,软土以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为主要土层,地层分布由上至下主要为填土(以粘性土为主,土质松软)、粉质粘土(含铁质氧化斑点,夹青灰色条纹,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淤泥质粉质粘土(含少量腐殖质及有机质,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粉质粘土夹粉土(呈互层状分布,水平层理发育,呈“千层饼”状层理,偶见贝壳碎片,稍有光泽,摇振反应慢,干强度中等偏低,韧性中等偏低)、粉质粘土(较均质,上部含少量粉粒,无层理发育,底部夹粉土、粉砂薄层,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砂土(以石英及长石为主要矿物成份)、粉质粘土(夹少量粉土、粉砂薄层,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等这种夹层的形式。2)工程地质本工程场地地基土均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属第四系泻湖沼泽相地基土沉积层,主要由饱和粘性土、粉性土以及砂土组成,一般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随里程不同,个别土层重复出现或缺失。其中②、③、④、⑤层土为Q4沉积物,⑧、⑨层土为Q3沉积物。各层土体特性分述如下:①0河底淤泥,主要分布在河底,厚度一般为0.5~1.0m,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①1填土,遍布,厚约1.00~3.50m。表层分布为杂填土,以粉性土为主,含较多碎石子,下部以素填土为主,粘性土含植物根茎,土质不均匀,结构松散,土体工程性质差。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②1褐黄~灰黄色粉质粘土,遍布,层底标高约0.06~-0.99m,略有起伏,呈可塑状,夹少量粉性土,中压缩性,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但该层自上而下土质渐软。②3灰黄色粘质粉土,局部缺失,层底标高约-1.34~-1.98m,呈可塑状,夹少量粘性土,中压缩性,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但该层厚度较薄。③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夹粉土,遍布,层底标高约-4.83~-7.79m,呈流塑状,夹薄层粉土,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渗透性小和灵敏度高等特性,为浅部天然地基主要压缩层。④1暗绿~草黄色粉质粘土、④3草黄~灰色砂质粉土,普遍分布,层底标高分别约-9.25~-10.53m、-14.94~-16.42m,具中压缩性、强度高等特性,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