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溶胶-凝胶法制超微粉 一、 概念和名词解释 (1) 胶体粒子:是指 10 – 10000? (1000nm) 粒子 (2) 胶体体系是指分散介质(dispersing medium) 中含有分散相(dispersed phase)胶体粒子, 一般分为: A.气溶胶(Aerosol), 分散介质为气体 气-固溶胶 (s/g) 如烟,含尘的空气 气-液溶胶 (l/g) 如雾,云 B.液溶胶, 分散介质为液体 液-固溶胶(Sol, dispersion), (s/l) AlOOH 、AgI溶胶 液-液溶胶(Emusion), (l/l) 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液-气溶胶(Foam), (g/l) 泡沫 C.固溶胶, 分散介质为固体 (固体乳胶) 固-固溶胶(Solid dispersion ), (s/s), 有色玻璃, 不完全 互溶的合金 固-液溶胶(Solid emusion), (l/s), 如珍珠, 某些宝石 固-气溶胶(Solid (Foam) , (g/s ), 泡沫塑料 溶胶(Sol):是具有液体特征的胶体体系,分散介质为液体,分散相是固体粒子,分散的粒子大小在1~100nm之间 凝胶(Gel)是指胶体胶凝,具有固体特征的胶体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形成连续的刚性网状骨架,网络间具有亚微米级的孔隙,骨架空隙(亚微米级)中充有液体或气体,凝胶聚合物链的平均长度大于一微米,如果冻等。大多数凝胶是无定形的 溶胶-凝胶法是指先制成溶胶,再使之胶凝、干燥、 热分解(烧成),而得到所需材料的方法。 “溶胶-凝胶法”中的“溶胶”,一般是指液-固溶胶(Sol)。 Sol的判断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 Tyndall效应实际上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 Sol的胶凝-凝胶 当溶胶发生热、化学变化,或溶剂失去时,使 胶体粒子浓度增加,粒子之间距离靠近,或荷 电为零,从而使胶体粒子的构成分子之间缩聚 或聚合,形成具有分散液体在空隙或胶团内的 三维网络结构,其过程称为胶凝,胶凝的产物 就叫凝胶。 溶胶凝胶的历史 1994年7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圣地亚哥举 行的关于Sol-Gel光子学的会议上,展示了 三种很有前途的产品: 西班牙的D.Levy小组演示了液晶显示器。 爱尔兰的B.D.MacCraith发明的光纤传感器。 法国的J.Livage制备的生物寄生检测器 1、溶胶(Sol): 1)是指胶体粒子在溶液中的稳定悬浮液。 2)或者说半径在1 nm~100 nm之间的难溶物 固体粒子分散在液体介质中,分散相与 分散介质不同相,有很大的相界面 3)对于稳定溶胶存在,必须是密度大于周围 溶液的胶体粒子足够小,以克服粒子本身 的重力而产生的沉降 4)胶体粒子又应包括一定数目的原子(分 子)使其具有宏观意义 5)粒子小,比表面大,表面自由能高,是热 力学不稳定体系,有自发降低表面自由能 的趋势,即小粒子会自动聚结成大粒子, 称为SOL的聚沉 6)一旦将介质蒸发掉,再加入介质,一般也无 法再形成溶胶,是 一个不可逆体系 2、溶胶-凝胶技术的优点: (1) 低温或温和的反应条件,不涉及高温反应,避免杂质引入,可以制备纯净的样品以及不能经受高温热处理的材料; (2) 灵活多样的合成手段,从溶液开始制备,便于掺杂其它组分和控制各个组分的比例,并且达到分子水平上混合; (3) 根据需要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得到同一组成的粉体、薄膜、纤维或块状材料 从80年代初开始,该技术广泛应用于玻璃、粉末 、纤维、晶须、薄膜及其它复合材料的制备进 入了其应用发展的高峰期。 按其产生溶胶及溶胶向凝胶演变的过程机制可以分为:胶体粒子路线、有机聚合物路线和络合物法。 1)胶体粒子路线:溶胶称粒子溶胶或物理胶,其制备过程称为DCS路线(Destabilization of 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