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提取工艺终稿.pptx

  1. 1、本文档共9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提取工艺 1 第一节 药材成分 有效成分:即具有生物活性,发挥主要药效的物质,如生物碱、甙类、挥发油。 辅助成分:本身没有特殊疗效,但能增强或缓和有效成分药效作用的物质。如洋地黄中的皂甙可帮助洋地黄甙溶解或促进其吸收。 无效成分:指本身无效甚至有害的物质,往往会影响浸出效果、制剂稳定性、药效等。 组织物质:构成细胞的不溶物,如纤维质、栓皮等。 2 第二节 提取原理 一、药材中各类有效成分及提取分离方法 (一)生物碱 1.理化性质: 2.提取方法: 3 4 (1)酸水提取法:一般用1%~5%的硫酸、盐酸或醋酸为溶剂,使生物碱成盐而溶于水。 该法提取水溶性杂质较多,常合并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 将酸水提取液调至中性,并浓缩至适当的体积,以弱碱氨水或石灰水碱化,使生物碱游离,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氯仿、乙醚等萃取生物碱,回收溶剂得总生物碱。 5 (2)醇类溶剂提取法: 生物碱及其盐都能溶于甲醇或乙醇,所以常用甲醇或乙醇为溶剂 有时也用酸性乙醇或甲醇(含0.5%~1.0%硫酸或醋酸) 以渗漉法、浸渍法、回流法、连续回流法提取。 纯化方法可以采用前述的有机溶剂萃取法。 6 7 (3)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用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游离生物碱,采用回流法、连续回流法提取。 提取前应先用少量碱水(氨水、石灰乳等)与原料拌匀至湿润,使生物碱由盐转为游离碱,再用上述溶剂提取。 因为酚性生物碱能与氢氧化钠成盐,不宜用氢氧化钠溶液。 此法仅能提取亲脂性生物碱,同时 也带来亲脂性杂质,可将生物碱转溶于酸水与杂质分开。 8 3.分离方法 (1)利用生物碱的碱性差异进行分离:pH梯度萃取法。 此法有两种操作方式: ①将总碱溶于酸水,逐步加碱调pH值使之由低到高,每调一次pH值后,即用氯仿等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一次。生物碱按由弱到强顺序,分别游离转溶于有机溶剂中。 ②将总碱溶于氯仿等,用pH值由高到低的酸性缓冲液依次萃取,使生物碱按碱度由强至弱的顺序萃取出来,然后将各部分缓冲液碱化,转溶于有机溶剂,回收溶剂即 得到各部分生物碱。 9 (2)利用生物碱及其盐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常采用溶剂萃取法、沉淀法。 例如,苦参碱因其极性小于氧化苦参碱,能溶于乙醚,后者难溶于乙醚,因此,将二者混合物溶于适量的氯仿,在氯仿液中加入10倍量的乙醚,氧化苦参碱即可析出沉淀。 10 不同生物碱与同一种酸形成的盐显示出不同的溶解度,例如,在麻黄的水提液中,加入草酸溶液后,适当浓缩,草酸麻黄碱溶解度小,先析出结晶,而草酸伪麻黄碱仍 留在溶液中。 11 (3)利用生物碱的特殊功能基进行分离: 某些生物碱的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将其溶于氯仿中,用稀氢氧化钠水溶液萃取,得到酚性生物碱部位,非酚性生物碱则留在氯仿。 如吗啡具有酚羟基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借此可与可待因分离。 12 带羧基的生物碱可用碳酸氢钠水溶液从氯仿溶液中萃取。 (二)黄酮类化合物 1.定义:凡两个苯环(A环、B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类成分称为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6C-3C-6C的基本骨架,且常有羟基、甲氧基、甲基、异戊烯基等取代基。 13 2.溶解性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度因结构及存在状态(苷和苷元、单糖苷、双糖苷或三糖苷)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1)一般游离苷元难溶或不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醋酸乙酯、乙醇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黄芩苷 汉黄芩素 石油醚己烷苯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14 (2)黄酮、黄酮醇、查耳酮等平面性强的分子,因分子与分子间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较大,故更难溶于水; 15 查尔酮 (3)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等,因系非平面性分子,故分子与分子间排列不紧密,分子间引力降低,有利于水分子进入,溶解度稍大。 16 (4)花色苷元(花青素)类虽也为平面性结构,但因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盐的通性,故亲水性较强,水中溶解度较大。 17 (5)黄酮类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将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而羟基经甲基化后,则增加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 例如,一般黄酮类化合物不溶于石油醚中,故可与脂溶性杂质分开,但川陈皮素(5,6,7,8,3’,4’-六甲氧基黄酮)却可溶于石油醚。 18 (6)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糖苷化后,水中溶解度即相应加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则相应减小。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或不溶于苯、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糖链越长,则水中溶解度越大。糖的结合位置不同,对苷的水中溶解度也有一定影响。 以棉黄素(3,5,7,8,3’,4’-六羟基黄酮)为例,其3-O-葡萄糖苷的水中溶解度大于7-O-葡萄糖苷。 19 3 7 3.酸碱性 (1)酸性: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多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可溶于碱性水溶液、吡啶、甲酰胺及二甲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