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对联讲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章 对联 对联常识 对联又称楹联、联句、对句等,俗称对子。 对联是竖写竖贴的,在中间的上方,往往配有横额,横额又称横批或横披,概括对联的立意(虚额)或指明地点场所(实额)。  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它的量词为“副”,不能用“首”或“条”称呼。一副对联的字数可多可少,无字数规定,但要求要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对仗,就是词句的对偶。它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是指平声和仄声。一般情况下,上联尾字为仄声,下联尾字为平声。以此判断上下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上联:春晖盈大地 平平平仄仄 下联:正气满乾坤 仄仄仄平平 对联的横批 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与对联紧密相关。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有的对联有横批,有的没有。 对联故事 故事一 20世纪初,一个叫寿镜吾的私塾老先生,教授“对课”时,出“独角兽”一联,叫童子们对下联。一时间,“两头蛇”、“三脚檐”、“九头鸟”、“百足虫”,答案纷呈。老先生摇头不满。后一童子对“比目鱼”。老先生拍案叫绝。该童子就是后来的 鲁迅。 故事二: 有一次,纪晓岚陪同乾隆皇帝外出游玩。在休息的时候,乾隆皇帝看见桌子上放着两碟豆,就想考考纪晓岚。于是出了一句上联:两碟豆 纪晓岚环顾四周,略一思考就对出了下联:一瓯油。 乾隆见难不倒纪晓岚,便改口道:我说的是——两蝶斗。 纪晓岚随即说:?“我说的是—一鸥游”。 乾隆是个很聪明的皇帝,他见纪晓岚又对上了,就在上联前加了两个字:林间两蝶斗 这时,纪晓岚又是怎样对的呢? 纪晓岚道:水上一鸥游。 乾隆开心大笑。就这样,他们在游玩过程以对对联为乐,充满了情趣。 第一节 对联的特点 对联是用汉字书写的悬挂或张贴在门上,壁间或柱上的两条长幅,要求两两相对。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上下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 (2)上下联表达完整的意思。 (3)对联主要使用对偶修辞格:词性一致、结构相同、平仄协调。 (4)实用性很强。 1.墨,泉。 2.钓鱼,打虎。 3.一叶孤舟,坐了两三个旅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日一定要中。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书山 有路 勤 为径, 词性:名名+动名+形+动名, 结构:偏正+动宾+形+动宾 下联:学海 无涯 苦 作舟。 词性:名名+动名+形+动名 结构:偏正+动宾+形+动宾 上联:横眉 冷对 千夫子, 词性:动名+形动+ 名名, 结构:动宾+主谓+联合, 下联:俯首 甘为 孺子牛。 词性:动名+动名+ 名名 结构:动宾+主谓+联合 上联:才饮长沙水, 词性:副+动+名+名, 结构:副词+动宾结构, 下联:又食武昌鱼。 词性:副+动+名+名, 结构:副词+动宾结构, 第二节 对联与民俗文化 对联是从汉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派生而来的独特产物,可以从深远的民俗传统方面、语言文字方面、文学和文章写作方面来观察。 一、从深远的民俗传统方面来看,汉族非常喜爱在各种场合使用对偶。 二、从语言文字方面,汉语和汉字具有天生的“属对”能力。 三、从文学和文章写作方面来看,古代文学作品一直自发使用对偶。 第三节 对联的成熟 从对联的产生到成熟: 《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礼记》:“情欲言,辞欲巧。” 《左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梁代以前的对偶是不自觉的创作。 梁代以后,沈约有意识的将 “四声”引入诗歌创作,开始了格律诗的探索,使对偶形式走向成熟。但尚未独立成专门的艺术形式。 唐以后,盛行律诗、绝句,促进了对联形式的完善与规范。对联开始单独应用。 五代后蜀主孟昶,用联语取代了桃符后,对联成为一种民俗。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尤其是到了清代,对联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两代是对联的成熟时期。 成熟标志有三: (1)广泛应用于社会交际中。 (2)装饰性充分显现。 (3)是立体的综合性艺术品。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