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药物鉴别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物理常数测定法的原理、方法,常用药物鉴别实验方法。 2.熟悉药物鉴别试验的分类。 3.了解药物性状的含义及药物鉴别试验的特点。 4.学会性状和鉴别实验操作,检验结果的计算、判断和检验原始记录的填写。 5.牢固树立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具有认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制药公司购买了一批阿莫西林原料,怀疑是假药,要求质量部判断药物的真伪,质量部小王接到任务,按药典要求进行检验,最后给出药物真伪的结论。 学前导语: 药物鉴别是药品检验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本章的学习和实训,同学们将会学会药物鉴别的操作、计算,并能根据结果判断药物的真伪。 第一节 性状观测 一、概述 药物的性状是药物质量指标之一,对判断药物的真伪有重要作用。在进行药物检验时,药物的性状观测是首项工作。药品质量标准性状项一般包括外观、溶解度、一般稳定性和物理常数等。 (一)外观性状 外观性状是指药物的色泽和外表感观,包括药物存在状态、晶型、色泽、臭味等。药典2015年版中贝诺酯的外观描述为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微甜。 (二)溶解度 溶解度为物理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药物的纯度。中国药典用“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几乎不溶或不溶”来描述药物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贝诺酯的溶解度描述为:在水中不溶,在甲醇或者乙醇中微溶。 药典规定了溶解度的试验法:除另有规定外,称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量取液体供试品,在25℃左右一定容量的溶剂中,每隔5min强力振摇30s,观察30min内的溶解情况,如无目视可见的溶质颗粒或液滴时,视为完全溶解。 溶解度术语: 易溶:溶质1g在溶剂1-10ml中溶解 不溶:溶质1g在溶剂10000ml中不能完全溶解。 (三)一般稳定性 一般稳定性是指与药物贮藏有关的是否具有引湿、风化、遇光变质等性质。 例如盐酸氯丙嗪的性状稳定性的记载:有吸水性,遇到光易变色;有的还描述酸碱性,如盐酸氯丙嗪的酸碱性的记载为:水溶液显示酸性反应。 (四)物理常数 物理常数是可以鉴别药物真伪,还可以检查药物的纯度。常见的物理常数有相对密度、熔点、沸点、比旋度、遮光性、吸收系数、PH等。 二、相对密度测定法 (一)基本原理 是指在相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下,某物质的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一般规定温度为20度。纯药物的相对密度在特定条件下为不变的常数,药物的纯度改变,相对密度也随之改变,测定相对密度,可以区别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二)测定方法 中国药典相对密度测定法有两种,即比重瓶法和韦氏比重秤法。测定对象均是液体药物。 比重瓶法是常用方法,特点是所需供试品量小,准确度高,适用于一般液体。 1.仪器 比重瓶 比重瓶B 比重瓶A 2.操作方法 操作流程:称比重瓶重量,装满供试品,20度恒温水浴,称重(比重瓶+供试品),洗干净比重瓶并装满水,20℃恒温水浴,称重。(比重瓶+水) 3.计算 供试品的相对密度=供试品重量/水重量 (三)注意事项 1.比重瓶必须洁净、干燥 2.装过供试品的比重瓶必须冲洗干净 3.避免产生气泡 4.水中取出时,应手指拿瓶颈 5.采用纯化水 6.环境温度低于20度 三、熔点测定法 (一)基本原理 熔点是指一种物质由固体融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融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范围。熔点是固体物质的物理常数,鉴别药物的真伪,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 (二)测定方法 根据药物的性状不同,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收载有三种熔点测定的方法: 第一法 用于测定易粉碎的固体药物。 第二法 用于测定不易粉碎的固体药品。 第三法 用于测定凡士林或其他类似的物质。 1.仪器 传温液用容器、具有0.5℃刻度的分浸型温度计、熔点测定用毛细管、加热器、传温液 2.操作方法 (1)取供试品适量,研称细粉,按照规定条件进行干燥,备用。 (2)分取供试品适量,置一端熔封的毛细管中,借助长约60cm的洁净玻璃管(垂直放在表面皿或其他适宜的硬质物体上),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血管放入玻璃管上口使其自由落下,反复数次,使供试品密集在毛细管的熔封段,装入高度3mm,如图2-3中A图 (3)将温度计垂直悬挂于加热用容器中,使温度计汞球部的底端与容器的底部距离在2.5cm以上。 (4)容器中加入适量的传温液,并使传温液受热后的液面恰在温度计的分浸线处,如图2-3中B图。 (5)将传温液缓缓加热,待温度上升至较规定熔点的底线约底10℃时,将装有供试品的毛细管进入传温液,贴附在温度计上,位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