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2.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07年沈阳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三十九) 题 号 一 二 三 总 分 得 分 (一) (二) (三) (四) 试卷满分:9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标点正确。 评卷人 得 分 一、积累与运用(2分)①施工方称这个楼盘属于个例,但楼盘多个用户有质量问题,开发商被 整改。 ②希腊军方则表示,他们的 行动仍在继续之中,目前海岸警卫队派出李军舰和直升飞机,正在出事一带海域全方位地搜索跳伞而逃地两名飞行员。 ③中国银联上午在北京宣布, 5月份,中国银联的三色标识已经遍及境外的19个国家和地区。 A.责令 搜救 截至 B.命令 搜救 截至 C.责令 寻找 截止 D.命令 寻找 截止 3.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2分) (1)针对用餐浪费现象,一些酒店采取了相应的意见。 (2)愿这套丛书帮你增强学习效率。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王充,是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人。 B.雨果,法国著名文学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等。 C.按照音序查字法,“张”和“赵”两个字所查的声母是“zh”,“赵”字排在“张”字的前面。 D.《爱莲说》《捕蛇者说》《马说》都是类似于今天杂文一类的文章。 5. 某班级要进行新学期的板报宣传工作,拟创建两个板块,请你帮助完成相应的内容:(4分) (1)品析古代神话,构建和谐社会。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精神的产物,她博大精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为人所津津乐道。但在同学们当中,有人将神话和迷信混为一谈,实属不应该,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你知道吗?请写于下面。 (2)赏析经典名著,陶冶精神世界。这一期的板报,我们将带你共同走进《汤姆?索亚历险记》。请你帮助他们写出这部名著中你喜欢的两个故事。 6.①飞来山上千寻塔, 。 ②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③我寄愁心与明月, 。 ④ ,便下襄阳向洛阳。 ⑤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⑥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中,寄寓了作者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丝自由和安静的句子: , 。 7.。(分)④段中划线的句子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9.选文第⑩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20.选文第(11)段在记叙顺序地安排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21.请结合选文地内容揣摩一下第(16)段中“我”的哭包含了作者怎样地感情?用三个恰当的词语填在段中地空格内。(写在下面)(3分) 22.拓展链结。 下面是冰心诗集《繁星春水》中地一首小诗,请选出赏析有错误的一项( )(3分) 母亲啊! 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付与我地万缕柔丝。 这首诗通过“头发”“膝上”等意象地描写,抒发了对母亲地浓浓亲情。 诗中的加点字“这”指代的是“我的头发”,作者抓住了头发地特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歌颂了母爱地温柔和细腻地特点。 一个“膝上”,刻画了母女良人相依相偎、感人至深地场面,令人浮想联翩。 D.这首诗格调清新典雅,自然流畅,情真意切。 评卷人 得 分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23——27题。(15分) 没有谁能够确定,究竟是谁发明了眼镜。不过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从眼镜问世起,就深植于社会史中,成为各国民俗、流行和骄傲的一部分。   现知最古老的透镜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废墟中发现的。这块透镜用水晶石磨成。我们可依此推知古老的巴比伦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发现了一些透镜的放大功能。但他们并不一定了解透镜。古犹太人、古埃及人同样对眼镜一无所知。据记载,古罗马皇帝尼诺观察过各种宝石。但他只是透过宝石来观看五彩缤纷的奇异世界,并不为了提高视力。   在公元十三世纪末,眼镜几乎同时在中国和欧洲出现。马可·波罗在1260年写到:“中国老人为了清晰地阅读而戴着眼镜。”这证明,至少在这以前,中国人就知道眼镜并使其实用化。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