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规则悖论及其解决办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遵守规则的悖论及其解决办法 沙春燕 遵守规则的悖论这一论题最早是由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的。对于遵守规则的悖论,他在201中这样写道:“这就是我们的悖论:一条规则不能确定任何行动方式,因为我们可以使任何一种行动方式和这条规则相符。刚才的回答是:要是可以使任何行动和规则相符合,那么也就可以使它和规则相矛盾。于是无所谓符合也无所谓矛盾。”《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的代表著作,文章是由类似格言的段落拼接而成的。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并不那么显然,需要读者在一段一段的格言中不断感悟,才能理解。在《哲学研究》出版后的近二十年间,研究者们主要集中于“家族相似性”、“治疗型哲学”、“私人语言论证”这些主题,并且是分开讨论的。可以说,研究者们对于这样一种非系统性的哲学著作,采取了一种非系统的解读。70年代的时候,开始出现将这些主题整合在一起的研究倾向,并且有人开始关注规则的问题。1981年霍兹曼和莱西(Steven H. Holtzman and Christopher Leich)编辑的研讨会论文集《维特根斯坦:遵守一条规则》(Wittgenstein: to Follow a Rule)是这种趋势的反映。他们把与遵守规则相关的问题分为三类,其中第二部分的主题是遵守规则与意义,其它几部分是关于遵守规则和社会伦理、政治方面等内容。但真正使得这一论题成为维特根斯坦研究热点的,是1982年克里普克发表的《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一书。他认为关于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出现了,并且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一种“怀疑论解决办法”。这种论证过程和结果可以应用于两个领域。一个是数学规则的概念,比如加法规则。另一个是我们用语言谈论我们的内在经历、感觉以及其它内在状态。对此,我们分别可以得到一些数学哲学思想和语言哲学思想。尽管维特根斯坦对于遵守规则的一般性问题和结论做了大量讨论,但是《哲学研究》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他不只是简单地将这种一般性结论应用于数学和语言的情况中,而是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讨论。《关于数学基础的评论》和《哲学研究》中都有关于遵守规则问题的说明。克里普克认为,无论是谈论数学还是谈论心灵和语言,维特根斯坦都将规则问题视作谈论的基础。 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很多人认为克里普克误解了维特根斯坦,也有很多人支持克里普克的观点。这些丰富的讨论使得“克里普克解读的维特根斯坦(Kripke’s Wittgenstein)”甚至成为一个专门术语。麦金(Colin McGinn)1984年在《维特根斯坦论意义》(Wittgenstein on Meaning)一书中指出克里普克的很多分析是对维特根斯坦观点的误解。普尔(Klaus Puhl)1991年所编的论文集《意义怀疑主义》(Meaning Skepticism)所探讨的内容有:维特根斯坦和怀疑论,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心灵哲学,规则、共同体和个体的关系,一致性和规范性等。米勒和怀特(Alexander Miller and Crispin Wright)2002年编辑的《规则遵守和意义》(Rule-following and Meaning)针对关于克里普克解读的讨论,收录了论述规则遵守和意义的关系问题的重要论文。 一、数学规则的例子 克里普克在阐述这个悖论之前,先详细讨论了一个数学规则的例子,在其中他创造了怀疑论者这样一个角色。 我用词语“加”和符号“+”表示一种众所周知的数学运算——加法。这个运算的定义域是所有的正整数对。我通过外在的符号表征和内在的心理表达,“掌握”了加法规则。尽管我过去只计算了有限多正整数对的和,这种规则还是会决定我没有算过的无穷多正整数对的和。也就是说,我过去关于加法的意向性决定了在将来的计算中的唯一答案。 假设我以前没有算过“68+57”。我过去所做的计算只涉及小于57的正整数。(我所做过的加法是有限的,这一点保证了这样的例子总是存在的。)我现在通过计算得到了“125”这个结果。它在两个意义上是正确的。首先,在算术运算的意义上,125是68和57的和。其次,在元语言的意义上,我现在对“加”的使用和我过去对“加”的意向是一样的,都表示了同样的运算。 假设我遇到了一个奇怪的怀疑论者,他从我所谓的“元语言”意义上怀疑我给出的答案的正确性。他说,根据我过去对于“加”的使用,我对“68+57”的答案的意向性本来应当是“5”!他说,假如我认为,根据我过去对于“+”的使用,我过去对于“68+57”的意向是它表示125。这肯定不是因为我过去曾经清楚地指示过自己“68+57”的结果是125。因为根据假设,我过去没有算过“68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