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五) 试验修订.ppt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郭 沫 若 一 九 六 二 年 冬 写促织: 刺贪刺虐: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宫中尚促织之戏——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华阴令欲媚上官——抚军大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上大悦。 作品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做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了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并借此横征暴敛,鱼肉百姓,揭示了由上到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正是造成民不堪命的社会根源。 “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一般地喜剧的结局是圆满的,愉快的。但作者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对社会的丑恶的现象进行有力的鞭挞,真实地反映了生活。 《促织》故事情节从成名搜捕蟋蟀开始。这个可怜的小人物为了交差,几经周折,受尽苦难捕得一只蟋蟀,但是小儿不小心又把蟋蟀给弄死了,于是悲剧也达到了它的顶点:人变成了蟋蟀,然而“山穷水尽”之时却又“柳暗花明”,这小小的一只虫子却使倒霉的人家有了一个春梦一般的美好结局,岂不让人啼笑皆非,也给人以深刻地思考。 本文以“促织”为线索 “异史氏曰”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 1、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乎人命不可忽也”,寄予讽谏之旨。 2、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3、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了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的苦难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 * 蒲松龄 写 鬼 写 妖 高 人 一 等 刺 贪 刺 虐 入 骨 三 分 写 人 写 虫 高 人 一 等 写成名: 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 捕“虫”时“愕” ——捕“虫”后“大喜”——丧“虫”后“被冰雪” 、“怒”——儿死后“化怒为悲”、“欲绝” ——儿有“气息”后 “喜置榻上”——儿“神气痴木” ——“不复以儿为念”——“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时“惊起”、“喜而捕之”——“喜而收之”——“惴惴” 作者以神来之笔刻划了成名的内心变化,写得错落有致,其时悲时怒时喜时愁。人物的心理刻划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密相联系——区区小虫系着成名一家之祸福争危,得之则化祸为福,失之则大难临头,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的形象也更加丰满。 从侧面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官府之暴虐,社会之黑暗,人民所受灾难之深重。 夸张与细节描写 “伏”——“暴怒”——“奔”——“跃”——“张”、“伸” ——“ ”——“矜”——“叮” 显示了小虫的神奇的本领。小虫是由成名的儿子变化而来,作者运用夸张和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当时的统治阶级造成虫命为贵、人命为贱的社会病态心理,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四万七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孔之羞。” 情 节 结 构 第一段 征促织(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 捕促织(介绍主人公,故事的开端 第三段 卜促织(志异,推动故事的发展) 第四段 再捕促织(应畋示,故事继续发展) 第五段 丧促织(曲折跌宕,故事继续发展) 第六段 三捕促织(又一波折,推动故事发展) 第七段 斗促织(斗而胜,进入高潮) 第八段 献促织(故事结局,以“喜剧”告终 第九段 作者假托异氏之口,对成名的结局发 表议论 征虫 捕虫 卜虫 丧虫 斗虫 献虫 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