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学前导引】
爱情,是个美丽的字眼。自古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真挚的描写和咏叹。然而,爱情不能超越时代与社会而孤立地存在。所以,以爱情为切入点,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如我们曾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学习目标】
1.把握作品主题和情节结构。 2.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关于《西厢记》故事题材的来源
宋金时期说唱崔、张故事的作品,有赵令时〔商调·蝶恋花〕、鼓子词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戏曲方面有宋官本杂剧的《莺莺六幺》、金院本《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改写,故事虽基本相同,题材却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鲜明。
二、识记积累
(一)字音
筵席(yán) 熬煎(jiān) 笑靥(yè) 恓恓(xī)惶惶
萋(qī)迷 草芥(jiè) 谂(shěn)知 玉醅(pēi) 胸臆(yì)
(二)词义
1.厮守:相守,相聚。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语出苏轼《满庭芳》词,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蜗角”,“蝇头”,都形容极小。
3.暮霭:傍晚的云气。
4.谂知:深切体会,深知。
(三)应掌握的古白话词
1.兀的:“这”的意思,带有惊讶的语气。
2.幺篇:凡是重复前曲的叫“幺篇”。
3.把盏:斟酒。
(四)典故
1.举案齐眉:后汉梁鸿的妻子孟光给丈夫上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高举至眉前以示恭敬。后人用来形容夫妻相敬。
2.红泪:王嘉《拾遗记》载,薛灵芸选入宫时,别父母,以玉壶承泪,壶映出红色。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后人遂称女子眼泪为红泪。
3.比司马青衫更湿:司马青衫语见白居易《琵琶行》,本句意思是自己落的泪比白居易听琵琶时落的泪更多。
4.伯劳东去燕西飞: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东风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伯劳,鸟名。
5.一春鱼雁无消息:鱼雁,指书信。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6.青鸾:古代传说中能报信的鸟。据说汉武帝时,西王母降临,青鸾先来报信。
三、剧本剖析
(一)结构分析
本课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写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的情景。
第一部分:(“开头”到“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送别途中: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到“递一声长吁气”)长亭饯别:崔张二人缠绵依恋又无可奈何。
第三部分:(“四边静”到“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青山隔送行”到结尾)惜别目送:对张生依依难舍,分离痛苦之情。
(二)戏剧冲突与主题
本折戏剧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
老夫人对张生赴考表现出的是一种毫无回旋余地的顽固立场。“驳落呵休来见我”“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张生原来就是一个打算上朝取应的举子,由于邂逅莺莺才滞留蒲东,现在爱情已获得,上京应考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在求取功名这一点上,他和老夫人是一致的。只有莺莺是反对张生上京赴考的,但她无力留住张生,内心十分痛苦。这一场三个主人公对科举功名的不同态度,表现了礼教和爱情的对立以及礼教对妇女的压迫。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她认为“莲开并蒂”比“状元及第”好得多,这些描写,使《西厢记》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莺莺将考取功名视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批判。“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又一次表现了她在功名利禄问题上与老夫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末尾,莺莺把藏在心底的话说出。这话来得如此突兀,分量惊人的重。“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又娶妻。”张生赴考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得中,将成为高门大族择婿的对象,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在这里,我们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屈辱悲惨的地位。
(三)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它情、景描写达到“交融”的高度。
〔端正好〕一曲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画面。蓝天白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