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支教生涯.doc
我的支教生涯
七月,对于做老师的人,意味着繁忙工作的结束,惬意假期的开始,甚为期盼。我自然也不例外,可是,自2008年之后,每到七月就会有种特别的情绪在我心底翻腾涌动,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一年我去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支教的经历。七年之后,当初热烈的情感、涌动的激情一一沉淀下来,那段经历仿佛已化作窖藏经年的陈酿,散发出迷人的芬芳,让我忍不住从内心深处掬捧出来,与如我一样热爱生活的朋友们分享。因为,黑水支教的经历不仅让我体会到直面死亡的恐惧,更教会我珍爱生命,体味幸福……
抉择,如此艰难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伴随悲痛的,自然还有各种形式的救助,我和我的学生们,每日通过媒体关注灾情,不止一次地捐款、祭奠。国家迅速组织灾后重建,吉林省被安排负责对口支援四川阿坝州黑水县,而我们吉林省实验中学则接到派一名老师支教黑水的任务。时间紧迫,几乎是在我刚听说这个消息还没来得及思考和抉择的时候,校领导就找到了我,校党委潘书记郑重而坦诚的话语至今犹在耳畔:“于斌,代表我校去黑水支教的老师必须是思想、业务和身体都特别过硬的人,学校班子深思熟虑,选定了你。当然,必须说明,这个任务不仅非常艰巨,还有很大的危险性,四川震区到现在还是余震不断,所以学校也必须充分尊重你个人的意见,请你综合考虑之后再给出答复。”说实话,我确实有很多顾虑,也有担心和害怕。但我的内心里绝对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驱之”的豪情,能够在这样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是我的荣耀。而当严酷的现实摆在面前时,抉择却是如此艰难。
晚间当我把事情告诉爱人时,良久,她说:“去吧,我了解你,我支持你!家里有我不用担心……”只言片语,足够了!她一如既往支持着我,我却高兴不起来,同样是重点高中数学老师,又担任着高三班主任工作的妻子本就柔弱,想到我一走,她不仅要照顾不到三岁的儿子,还要照顾70多岁的父母双亲,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我内疚又感激地看着妻子,想说的话都哽在喉头。
那一夜,我和爱人都了无睡意,有很多话想说,却又比平时说的话都少。一会儿商量如何委婉地把事情告诉父母,想象他们会作何反应;一会儿爱人想起要给我带什么东西,急着马上就要找出来;一会儿又研究我去支教可能遇到的问题,讨论我未见面的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我一遍遍去儿子的房间,贪婪地端详儿子熟睡的小脸,好像下一刻就要出发与儿子分开似的。
援助,如此迫切
7月初,支教的队伍如期踏上征程。一路辗转,光是最后一站的长途汽车就忍受了十几个小时的颠簸。到了工作地点――阿坝州黑水县中学,我才体会到我们的援助有多么必需又多么迫切。我们在简陋的宿舍安顿下来之后,就马上投入工作。
学校的教学楼全部损毁变成危楼,而学生们已经有两个月没有上课了,于是操场上搭建的简易板房就成了我们的临时教室。七八月份的四川,温度有时接近40℃,对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特别怕热的东北人,简直就是一种酷刑,而不通风的板房里,更是闷热难当,头脑发胀,喘气都非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室里授课的我居然总是激情四射,幽默耐心,仿佛又变成了刚刚参加工作时的小伙子。
工作是24小时不间断的。由于黑水县中学是一所寄宿式全封闭中学,所有学生都要在学校住宿。出于对学生安全管理的考虑,每天晚上安排教师值班,由县中当地两名老师和吉林来支教的两名老师共同完成这项任务。刚开学时值班从晚上七点半到凌晨十二点钟,由于余震不断,出于对学生的安全考虑,两周后值班时间调整到第二天早晨六点钟,白天照常上班。
黑水本就是贫困县,教学资源缺乏,师资力量很弱,地震后更是雪上加霜,而我们支教的老师自然地也要担负起培训师资的任务。每天授课、批改和找学生做心理疏导工作之外,还要对当地老师进行培训。
伴随着高强度工作的,还有随时要警惕的余震,我已经忘记有多少次带着学生冲出板房、冲出宿舍。危险无处不在,一位一起来支教的英语老师,余震来时,刚刚站起身来,两块磨盘大的石头已经砸到他的床铺上。记得回长春后的一次运动会,同事大赞我百米跑得快,我对他说:“因为有一段时间,跑对我来说,既不是锻炼,也不是比赛,而是逃命……”
希望,如此宝贵
来之前我就不止一次地揣想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心灵创伤的学生,想象他们在经历了那样的大悲痛之后的绝望、无助,害怕看见他们悲伤的表情,担心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学习。可是,见到他们之后才发现他们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大不相同,很多学生与平常的中学生并无两样,他们非常平静,甚至会微笑着跟我打招呼,听课也非常认真。可是,相处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平静的背后是可怕的沉默,而这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相称的沉默也许是长久的深入骨髓的痛苦。
卓玛(化名)是个瘦弱的藏族女孩儿,很少笑,眼睛有时很忧愁有时又很空洞。上课的时候,她总是瞪大眼睛紧盯着我,好像怕遗漏了任何细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