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锶为第五周期第ⅡA的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推测,锶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 ) A.锶的化合价为+2 价 B.锶原子失电子能力比Mg强 C.Sr(OH)2为强碱 D.Sr(OH)2难溶于水 E.SrCO3难溶于水 F.锶能与冷水反应 D 2、如何证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硫的强? 元素金属性(失电子的能力)强弱判断依据: ①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或反应 的剧烈程度)。反应越易,说明金属性就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 强,说明其金属性也就越强,反之则弱; ③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金属甲能从金属乙的盐溶液中置换出乙,说明甲 的金属性比乙强。 ④原电池中活泼金属做负极,不活泼金属做正极 元素非金属性(得电子的能力)强弱判断依据: 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单质越易与氢气化合,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②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生成的氢化物也就越稳定,其非金属性也就越强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 强说明其非金属性越强。 ④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Cl2I2) 小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 金属性逐渐增强 族 周期 IA IIA IIIA IVA VA VIA VIIA O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1 2 3 4 5 6 7 B Si Al Ge As Sb Te Po At 小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 位构性的关系? 元素性质 ? 原子结构 周期表中的位置 (1)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工具。 (2)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新的线索。 (3)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中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 3、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其他应用 1、下列性质的递变中,正确的是( )双选 A、O、S、Na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LiOH、KOH、CsOH的碱性依次增强 C、HF、NH3、SiH4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HCl、HBr、HI的还原性依次减弱 AB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②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③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质量数;④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⑤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⑥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A.①③④⑥ B.①②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⑤ A 3.A、B、C、D、E五种元素,已知: (a)A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B的阴离子与C的阳离子跟氖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E 原子M层上的电子比K层多5个。 (b)常温下B2是气体,它对氢气的密度为16。 (c)C单质在B2燃烧,生成淡黄色固体。F与AB2反应可生成B2。 (d)D的单质在B2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B2。 (1)A是 ,B是 ,C是 , D是 ,E是 。(写元素符号) (2)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C的离子结构示意图: (3)F与AB2反应的方程式: 3. (1) C; O; Na; S; Cl (2) 略 (3)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复习 历城二中 阚静一 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 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他认为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903年,汤姆逊发现电子,并提出原子结构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开始涉及原子内部的结构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核式”原子结构模型 1913年,玻尔建立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 1、任意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2、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3、16O和180与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4、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和180间的相互转化 5、凡单原子形成离子,一定具有稀有气体的核外电子排布。 6、标准状况下,1.12L16O2和1.12L1802均含有0.1个氧原子。 概念辨析 一、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质子 (Z) 中子 (N) 核外电子 原 子 质子数决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