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讲义.doc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讲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 学 目 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重 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难 点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个 性 化 备 课 《十五夜望月》 导入 默一默 读一读 1.师范读(或放录音) 2.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句读 4.小组赛读 5.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文大意。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想一想 1. 诗歌前两句写景,没有一个“月”字,却处处见月,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地白”——月色澄净素洁 “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追问: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第二句中的“冷”和“无声”有何作用? 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冷”字既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无声”细致地表现出冷露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 2. 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 明确: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小结:这首诗意境很美,语言形象,想象丰富,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气氛,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乡情长的意境。 课后作业 (一)阅读诗歌,回答下面问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身居异地的情人,对月相思,通宵难眠,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名句,它好在哪里? 答: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海天浑融的气象。生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不仅富有动感,而且点染了海和月的同生共命的缠绵。天涯共此,由景入情,转入怀远。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由题目望月怀月可见是借助月亮怀念远人,表达思念之情。?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 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与其父 、其弟 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读一读 1.师范读(或放录音) 2.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句读 4.男女分读 5.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疏通诗文大意。 ?明确: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夜,孤身在密州的苏轼一边饮酒,一边赏月。他端起酒杯,遥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于是,只好在月下慢慢起舞,虽然只有清影随人,但也令我陶醉,清冷的月宫怎么比得上人间!????夜色渐渐的深了,月亮还是那般明亮,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