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水涌流写作素材活积活用.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 活 水 涌 流 ——写作素材的活积活用 郑海燕 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不能不提素材的积累与运用。对于作文而言,素材是木之本,水之源。魏征说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写作上而言,这“固本”其实就是素材的积累,“浚源”就是素材的疏理运用。素材若能做到活积活用,学生就能做到提笔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感。 对于作文,苏轼从来就是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可是,相当多的学生在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方面付诸缺如,纵使搜肠刮肚也难成其章,大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究其所以然,一是怯于下苦功夫,少持之以恒,二是不懂如何运作,三是将材料束之高阁,只积不用。因此,作起文来,无从下手,深感材料匮乏。很多时候言必张海迪,例必居里夫人,千篇一律一张旧脸孔,人云亦云,单调、枯涩。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活积活用,让学生在写作时,能做到活源涌流,源远流长。本文就此抒一孔之见。 博览 博览,这早已为古今名人所验证,鲁迅也曾在《给颜良民》信中就指出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是至理名言。因为只有遨游书山学海,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泉源。能博览群书固然好,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做到博览实属不易,除了繁复的题山库海“压迫”以外,他们少有充裕的时间去涉猎。为此,我提出两点建议: 1、博古。尽量多地了解历史,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借助所学的历史知识,活化活用。建议读懂三本书——《资治通鉴》《中国上下五千年》和《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和《中国上下五千年》两书对中国几千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均有详实的记载,对写作很多帮助。而《三国演义》虽说是小说,但当中有很多情节都可以帮助写作。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可用作话题“人生的从容”材料;司马懿在诸葛亮的“空城计”多疑却步,可用作话题“再进一步”的素材。 2、通今。不少学生在积累素材时,犯下“厚古薄今”的毛病。针对这一情况,我以为中学生应多积累一些时代感强的典型素材,多摘抄一些富于生命力的鲜活的时代语。这就要求学生多关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多看报刊,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如医疗、廉政等,特别推介《家庭》等杂志。收看有关民生的电视节目,如《今日关注》《马后炮》《今日一线》《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收集整理近年来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定期推介杂志上一些鲜为人知、又很有阅读价值的文章。 定期交流,互通有无。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单靠个人的力量去收集整理素材,力量是微薄的。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挥集体的智慧,这就有赖教师的组织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素材交流会,互通有无。具体操作如下: 1、成立四人小组,收集近期内最为鲜活的素材,进行筛选比对,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运用,并写上一段小评论。 2、将收集的素材整理制作成小卡片。 3、互相传阅小卡片,有独到见解的可以在小卡片上一抒己见。 4、收集整理成册,作为班级图书角的阅读资料。有必要时可印发下去。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对于人们熟知的材料,可用当代人的眼光,用现代人的意识进行改造,在常人想不到之处挖掘出新的内涵,也能写出有个性的文章。如何才能推陈出新呢?可从以两方面入手。 1、集群式论据的使用。集群式论据如战场上集群式炸弹,威力大,杀伤力大一样,它会使文章内容集中、丰富,从而大大增强说服力。如写“立志成才”的话题,把詹天佑、李四光、周恩来、陈景润、纳撒尔·鲍迪奇等为人熟知的事例变通成:如果没有“让中国人造自己的第一条铁路”的远大志向,詹天佑又怎么会设计制造成出让世人叹服的“之”字形铁路呢?如果没“脱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的志向,李四光又怎么可能克服种种困难在短短的时间内找到胜利油田?如果没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周恩来又怎么能够奋发图强而成为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爱戴的好总理?如果没有立志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王冠上的明珠,陈景润又怎么可能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发明了“陈氏定理呢?如果没有立志要把一生贡献给航海事业,纳撒尔·鲍迪奇又怎么能够创造“鲍迪奇航海法——依靠星体定位导航”?效果会比单独使用某个旧例好得多,且一气呵成,反问再加排比,语气非常强烈,又很有气势。 2、论据链的使用。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便是相互印证、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前后勾连、有机联系的论据链。如在《人才的必备条件——基础》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可是,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有些人基础不太宽厚,却因有着十分睿智的大脑和敏锐的思维,不是也同样有所作为吗?是的。但请问一下,他们的“作为”影响深远吗?他们的见解独到深刻吗?非也,这只要回顾一下人类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知过程,便不难回答。天文观测学家第谷尽其一生心血观测行星运动,记录下了丰富的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