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久良:一个人的反垃圾战争.doc
王久良:一个人的反垃圾战争
王久良。图/受访者提供
2014年的最后一天,38岁的纪录片导演王久良登上了前往美国的航班。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他将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访问学者,研究一个很宏大的课题:“美国塑料垃圾的全球出口与回收”。
这是一次追根溯源的旅程。继2010年的《垃圾围城》系列报道之后,一直在国内与垃圾打交道的王久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从世界各地漂洋过海而来的“洋垃圾”,和那些源源不断向中国输送“洋垃圾”的发达国家。这一次,他想弄清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这些垃圾产生的根源;或者更直接点儿说――“美国的垃圾是如何到中国来的?”
同时,他带去了自己的最新作品,历时三年拍摄的纪录片《塑料王国》。他说想把片子放给美国人看,让他们看看自己所产生的垃圾给地球另一端的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镜头下繁荣中国的另一面
《塑料王国》的英文片名是《Plastic China》,这是王久良精心设计的双关语。其中“Plastic”一词,既指废旧塑料本身,也暗含了“外表繁荣、实质脆弱”的意思。类似于经过“plastic surgery”(整容手术)后展现出来的外表,光鲜精致,却并不自然、真实。
拍摄这部片子的想法起源于2011年他的一次美国之行。当时,王久良去参观加州的一所垃圾回收中心,在那里,他见到了一辆辆满载着塑料垃圾的集装箱货车。工作人员向他随手一指:“看,那是要运往你们中国的。”
这让王久良心生疑惑:为什么美国人自己不回收利用这些塑料垃圾而是要卖给中国?运到中国之后它们又将被怎样处理?带着好奇与不解,他想到拍一部纪录片,追踪这些“洋垃圾”在中国的故事。
三年间,王久良走访了华北、华南、华东十几个集中回收处理进口废旧塑料的基地,深入到这个产业的每一个环节,记录下了这些“洋垃圾”在中国的“重生之路”和一个又一个因此被裹挟的命运。
事实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廉价商品制造国,同时也是最大的废旧塑料进口国。多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市场对塑料的需求一直在同步增加。而作为石油提炼的下游化工产品,塑料原料的价格随着近年来国际原油的不断涨价也在持续攀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因其成本低廉、利润可观的特点,进口国外的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再利用,成为了国内原料市场的大趋势。
在加州伯克利市的垃圾回收中心,负责人对王久良说:“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好了,中国的买主能出别人两倍以上的价钱。”
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旺盛的市场需求促使中国废旧塑料的进口量持续猛增。世界上70%的塑料垃圾都被运到了中国。2010年后更是如此,海关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自此连续三年,中国每年的废旧塑料进口量都超过800万吨。而这,还仅仅只是官方的数字。
而这样的市场需求背后,是遍布全国各地的一个个家庭式废旧塑料加工作坊。分拣、水洗、粉碎、造粒……“洋垃圾”在这些“土作坊”里获得了重生,人们因此获利。但原始粗放的加工模式,还带来了不可扭转的环境污染和严重的健康威胁。
在王久良的镜头中,几乎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工人们坐在堆积如山的垃圾堆里,完全依靠手工将不同种类的塑料分拣出来。说的是只有废旧塑料,其实“垃圾里什么都有”,破衣烂衫、臭鱼烂虾……
工厂外,清洗塑料用的水直接灌入了附近的河流,粉红的、黑黄的、或是泛着泡沫的废水,侵蚀了庄稼、毒死了鱼虾。周边的居民再不敢喝地下水,尽管已经过得很艰难,每个月他们也要挤出十几块钱去买干净的水喝。村里许多岁数不大的人也得了癌症,大家再问的是,“还有谁没得癌?”
在露天的野垃圾场,在农田、水塘边,无法加工再利用的垃圾被直接焚烧,滚滚黑烟铺天盖地……
这是一个繁荣的中国、一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残酷却又真实的另一面。 用影像为一个社会问题留下“证据”
从2008年开始关注垃圾,王久良的名字就再也没和这两个字分开过。
这并非他最初的设想。本来,他是一个自由摄影师,他还差点成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他第一次在“艺术圈”崭露头角是在2007年的中国安吉高校影像大展上。当时,还在中国传媒大学摄影专业读大四的王久良,因为一组名为《往生》的图片作品吸引了艺术评论家、著名策展人鲍昆的注意。作品以中国传统的殡葬文化、民间鬼神信仰为主题,其中展现出的思考和文化底蕴让鲍昆觉得,这和其他许多无病呻吟的作品很不一样:“有聊斋的感觉。一看就是有根基的,有生命的经验。”
鲍昆托人找到王久良,得知王即将毕业,鲍昆建议,“你不要找工作了,你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家坯子,你就做艺术吧!”他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因担心职场的氛围会把这个学生身上的禀赋磨掉,错过艺术创作的黄金时间,他建议王久良,先专心做两年艺术,“你的生活我来给你解决”。
不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收入,专心做艺术也不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