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与尹师鲁第一书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配粤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配粤教版)◆ 10 与尹师鲁第一书 欧阳修 基础梳理 1.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书信。尹师鲁,即尹洙(1001—1047),字师鲁,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欧阳修在政治上、文学上的挚友,一生怀才不遇,郁郁以终。与,给;书,信。这是写给尹师鲁的第一封信。全文行文朴实,充满着温馨和理解,是对朋友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2.走近作者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 3.写作背景 宋景嘉三年(1036)五月,范仲淹直言政事,贬饶州,朝廷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余靖、尹洙上书反对,也被贬逐。欧阳修在余靖家听到司谏高若讷讥讽范仲淹的话,义愤填膺,致书高若讷。高若讷将此信上奏朝廷,朝廷贬欧阳修为夷陵(今湖北宜昌)令。蔡襄于是作《四贤一不肖诗》,传诵一时。四贤,指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指高若讷。欧阳修的这封信是答复尹洙询问的,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之情萦怀。在贬所勤官慎职,不作穷愁的文字,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全文行文朴实,如同叙家常一般,充满着温馨和理解,对于同遭贬的朋友而言,这便是最好的鼓励和支持了。 4.基础字词 (1)字音识记 见绐(dài)    君贶(kuànɡ)    惶迫(huánɡ) 沿汴(biàn) 绝淮(huái) 郢(Yǐnɡ) 柚(yòu) 老婢(bì) 枕藉(jiè) 鼎镬(huò) 烹斩(pēnɡ) 愚懦(nuò) (3)词类活用 ①但深托君贶因书道修意以西(名词活用为动词,西去) ②始谋陆赴夷陵(名词作状语,从陆路) ③非以为奇事而诧人也(动词的使动词用法,使……惊诧) ④日知进道而已(名词用作状语,天天) ⑤益慎职,无饮酒(名词用作动词,做好本职工作) 5.特殊句式 (1)然师鲁又云暗于朋友(状语后置) (2)其心欢戚无异庸人(省略句) 2.主旨感悟 本文是欧阳修答复尹洙询问的,作者把言事得罪朝廷视为固然,不以迁谪为意,表达出旷达的胸襟。在贬所不效仿前人作穷愁文字,而是勤官慎职,更凸现了泰然的心境。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牵挂与关怀,更是给一同被贬的朋友送去了最好的鼓励和支持。 3.句段剖析 (1)可嗟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往时砧斧鼎镬,皆是烹斩人之物,然士有死不失义,则趋而就之,与几席枕藉之无异。 剖析:一个“嗟”字体现了作者对古风不存的深深叹息。用“砧斧鼎镬”这些极刑刑具的可怕与死不失义之士赴死“与几席枕藉之无异”的情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慷慨就义之士的视死如归,勇于承担,不畏强权,义无反顾的气概。 (2)近世人因言事亦有被贬者,然或傲逸狂醉,自言我为大不为小。故师鲁相别,自言益慎职,无饮酒。此事修今亦遵此语。咽喉自出京愈矣,至今不曾饮酒。到县后勤官,以惩洛中时懒慢矣。 剖析:告诫志同道合者不要仿效那些“被贬者”,严格要求自己,抱着既不悲观也不放纵自己的态度,勉励朋友要振作精神。这一系列表白,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概,凝成一股气韵萦绕于字里行间,这正是作者高尚的精神境界所至。 4.写作特点 (1)叙议结合,情真意切。 本文一开始记叙尹洙远行时不得相送,然后叙述临行时及行程中不得修书以致,及到夷陵方喜得作书以奉问,急切的问询中浸透浓浓的友情。而叙述自己生活尚算安定之言,也可以看做是免去朋友牵挂之意。中间几段主要采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因尹师鲁信中疑问而一一作答。 对被贬之事义无反顾,讽刺世人“不见如往时事久矣”,呼唤正义之气的回归。谈论欢戚之情,表明自己迁谪并不认为就应当“戚戚”。结尾处言轻意重,希望朋友保重,又是记叙。 (2)语言平实,如话家常。 被贬夷陵,这是宦海浮沉的大事,而欧阳修却如同叙家常,娓娓道来。一路长途奔波,“泛大江,凡五千里,用一百一十程,才至荆南”,及至夷陵,“方喜得作以奉问”,问家人情况“别后安否?及家人处之如何”,“六郎旧疾平否?”这些句子口语化极强,更见亲切。答尹师鲁信中三疑,是朋友间的推心置腹之言。对被贬一事义无反顾,古今对比,于平淡中寓讽刺。表明当前心境也联系日常琐事,令人倍感亲切。结尾处的再三叮嘱,又让人在平常语言中体验到加倍的温暖。 5.探究拓展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