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第1章-第2讲分解.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 滑坡 静力破坏 动力破坏 主体结构强度不足 结构丧失整体性 2 建筑物的破坏 3 次生灾害:水灾、火灾、空气污染、海啸 1900-1980年间,发生6级以上地震606次,8级以上地震8次,共死亡146.8万人,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 统计了从512汶川地震到12年青海玉树地震之间发生的超过6级以上的地震 * 构造性地裂缝,地震断层错动后在地表形成的痕迹,裂缝长可延伸几千米到几万米,宽可达数十厘米到数米 重力性地裂缝,地表土质不均匀形成,规模小 * 多发生于软土分布地区和矿业采空区,是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 * 河岸,山崖,丘陵地区,容易诱发滑坡,切断交通,冲毁房屋和桥梁,堵塞河流 * 由地表破坏引起的建筑物的破坏属于静力破坏 由地震地面运动的动力作用引起的属于动力破坏,90% * 铁路、桥梁、水坝、居民楼 * 核电站 * 道路和桥梁 * 日本2011311,9级大地震因房屋倒塌死亡的人数几十人,大多数的伤亡都是由海啸引起的 * ·时间:北京时间3月11日13时46分 ·地点: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级:里氏9.0级 震源深度:10公里 ·余震:11-13日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 ·伤亡:已确认14704人遇难 10969人失踪 ·核电站事故:福岛核电站1、2、3、4号机组接连发生事故后,日本各地均监测出超出本地标准值的辐射量。 ·火山:新燃岳火山4月18日再次喷发 * 航拍的视频 * 重点,考点 *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 * 地震作用: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包括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 结 构 抗 震 刘君阳 2016年3月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学时:24学时 授课班级:2013级土木工程 第 2 讲 第一节 概述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的总体要求 1.3.1 地震的破坏作用 1.3 1.3.2 中国地震背景 1.3 地震灾害概说 全球版块分布图 1.3.1 中国地震背景 1.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据统计,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 原因是:我国正好介于地球的两大地震带之间。 2)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泊尔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 全世界地震主要分布于以下两个带: 1)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以上两个地震带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98%。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8.0级地震 2010年4月14日 青海玉树7.1级地震 2008年10月05日 新疆乌恰6.8级地震 2008年11月10日 青海海西6.3级地震 2009年7月9日 云南姚安6.0级地震 2009年12月19日 台湾花莲海域6.0级地震 2010年3月4日 台湾高雄6.7级地震 2012年2月26日 台湾屏东县6.7级地震 2012年3月9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6.0级地震 2012年8月12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6.2级地震 2012年6月30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交界6.6级地震 2009年7月14日 台湾花莲海域6.7级地震 中国地震台网 1.3.2 地震破坏作用 1 2 3 地表破坏 建筑物的破坏 次生灾害 构造性地裂缝 重力性地裂缝 1 1 地表破坏:地裂缝、地面下沉、喷水冒砂和滑坡 2 地面下沉 3 沙土液化、喷水冒砂 在地面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震波的作用会使地下水压急剧增高,从而导致地下水经地裂缝或其他通道喷出地面。当地表土层含有砂层或粉土层时,会造成砂土液化甚至出现喷水冒砂现象,液化可以造成建筑物倾斜与倒塌、埋地管网的大面积破坏。 1900-1980年间,发生6级以上地震606次,8级以上地震8次,共死亡146.8万人,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一半 * 统计了从512汶川地震到12年青海玉树地震之间发生的超过6级以上的地震 * 构造性地裂缝,地震断层错动后在地表形成的痕迹,裂缝长可延伸几千米到几万米,宽可达数十厘米到数米 重力性地裂缝,地表土质不均匀形成,规模小 * 多发生于软土分布地区和矿业采空区,是建筑物破坏或倒塌 * * 河岸,山崖,丘陵地区,容易诱发滑坡,切断交通,冲毁房屋和桥梁,堵塞河流 * 由地表破坏引起的建筑物的破坏属于静力破坏 由地震地面运动的动力作用引起的属于动力破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