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生物泵 《海洋化学进展》讲座8 陈 敏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 1970s起,已认识到海洋是人类来源CO2的汇,但这个汇有多大?什么过程驱动?它在未来的变化如何?等问题仍未解决。 必须了解碳通过物理泵与生物泵的输出。 问题的引出 海洋物理泵与生物泵的作用 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物,之后在食物网内转化、物理混合、输送及重力沉降等过程合并称为生物泵。 生物泵定义 生物泵的作用 “……deep-sea organisms are nourished by a “rain” of organic detritus from overlying surface waters” Alexander Agassiz (1888) 调控大气CO2浓度: 如果海洋无光合作用,大气CO2浓度将: 1000 ppm 现在大气CO2浓度: 365 ppm 如果生物泵最大效率运转,大气CO2浓度: 110 ppm 浮游植物吸收碳的速率(光合作用速率),即初级生产力是生物泵运转的“发动机”或“引擎”。 生物泵的引擎 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生物泵的度量—POC输出通量 非均匀分布,变化幅度超过1个量级 沿岸/大洋变化梯度最大,在大洋区,变化也达5倍 POC输出通量的时间变化 沿岸、大洋上层海洋POC输出通量的季节变化达3-6倍 Martin et al. 1987 POC输出通量的垂直分布 POC输出通量的测量—沉积物捕集器 1980s VERTEX 及其后项目中广泛使用 时间尺度: 几天到年 可靠性影响因素1:水动力作用 雷诺数: Rt = uf D ?-1 uf 是水平流速; D为捕集器直径; ?是流体粘度 几何比: A=H/D H:捕集器高度 水体流速与颗粒沉降速率的比值 水动力作用的影响 How can we predict the behavior of particles within turbulence when we cannot model the turbulence itself. 浮游动物 小型鱼类 高估颗粒通量 影响不同化学组分的比例 浅层捕集器问题较严重 无简单算法可应用 影响因素2:游泳动物 游泳动物的影响 保存问题: (1)加Hg、福尔马林等 (2)不加 游泳动物的影响 游泳动物的影响 影响因素3:颗粒溶解问题 进入捕集器之后,部分颗粒会溶解或释放一些元素至上覆水中。 相关过程: (1)捕集深度 (2)颗粒类型 (3)采样时间 (4)颗粒处理方式 颗粒溶解的影响 随深度增加其比例降低 改变元素之间的比值 强颗粒活性元素可忽略该影响 颗粒溶解的影响 捕集器捕集效率的校正:234Th法 捕集效率的校正 捕集效率的校正 高通量情况下:低估 低通量情况下:高估 捕集效率的校正:210Pb法 对于200m水层,不如234Th法来得灵敏: (1)大气提供存在变化; (2)上层水体储量变化小 捕集效率的校正:230Th和231Pa法 适用于深海 输出生产力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e比值 生物泵的效率 到达海底的通量 未来100年,由于表层水变暖,海洋层化作用会加强,热盐环流会减弱。这不仅会削弱物理泵的作用,而且会改变提供至上层海洋的营养盐通量,进而对生物泵有明显影响。 未来的挑战 长期的时间系列研究仍需重视,从而有可能更深入了解时间演化图象; 最近对大陆架区域的研究表明,不少大气CO2被吸收到海洋边缘海域。未来的研究必须确定沿岸海域整体是否是人类来源的碳汇区,并定量确定沿岸与大洋水体之间的碳交换通量。 未来的挑战 当前研究集中于100~200 m及近海底,但已认识到,由生物泵输送的有机物的降解主要发生在真光层以深至500~1000 m的区域,未来有待加强此区域研究。 颗粒物的输出与降解是生物泵的重要环节,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必须加入有关颗粒有机物、溶解有机物转化方面的信息。 浮游动物主动迁移所导致输出过程的研究有待加强 未来的挑战 Terrestrial Coastal Pelagic Atmospheric Upper Layer Sediments Schematic of Biogeochemical Cycl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