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故事探究笔法.doc“道士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讲述故事 探究笔法 ——《道士塔》教学实录 徐雪莉 师:同学们,当我们翻开《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个个闪亮的浙江籍作家的名字就会映入眼帘,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鲁迅、茅盾、郁达夫、戴望舒、徐志摩……真是群星闪耀。有入评价说:现代文学史有半部是属于浙江的。在当代文坛上也有重量级的人物出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重量级的、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敢于独步于遥远的旷野、敢干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余秋雨。(幻灯片:余秋雨的照片) 他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担任过海戏剧学院院长,是一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他写了大量的文化散文,品读秋雨散文,可从散文集《文化苦旅》开始。(幻灯片:《文化苦旅》的封面画)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第一站就是道士塔。(幻灯片:道士塔的图片) 道士塔指的是在莫高窟的大门外的僧人圆寂塔。莫高窟的名气很大,它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洞窟呢? (幻灯片: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口乌沙山下,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有彩塑像2100多尊,壁画总面积约45印0平方米。这么宝贵而灿烂的艺术宝库却屡遭破坏,其中重要的一段却是毁在了发现他的人的手上。是谁? 生:王圆篆! 师:作者说“我见过他的照片”,那么我们也来看看他的照片。(幻灯片:王圆纂照片)真是一个“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人! 他的经历有哪些? 生:农民一道士一不幸当了莫高窟的家一敦煌石窟的罪入。 师:那么,王圆篆何以成了敦煌石窟的罪人?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部分的第9—11节。(约2分钟) 师:下面,我们来讲故事。请根据刚才所读的内容,讲一段王圆篆在莫高窟的故事。同桌两位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约3分钟) 请位同学来讲述一下这段故事。 生1:王道士觉得洞窟里太暗了,想要亮堂一点,于是找来两个帮手把四周精美的壁画刷白;后来又想起自己的道士身份,想在这里塑几个天师和灵官菩萨,于是他砸碎了雕塑,请邻村的泥匠塑了天师和灵官。 师:我们讲的故事和余秋雨讲的故事有怎样的不同? 生2:我们的故事较概括、集中,语言简洁,但缺乏文采,不够好看。 生3:余秋雨的故事语言很有文采,并且将自己的情感、观点融入其中。 生4:我们看余秋雨的故事就像在看电影一样,历历在目,很直观,极有影视文学的效果。 生5:余秋雨讲述故事的时候充分发挥了他的想像,揣摩人物的心理,把一些史料上只是概括叙述的事件写得形象、具体,如:“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 生6:作者其实是通过想像对史料进行了虚构,如:“事情千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这样的描写,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觉得余秋雨就在王道士的身边目击着这里的一切一样。 生7:我觉得作者不仅走进了历史,站在王道士身边目击着现场,并且与他直接对话起来,如:“‘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通过这样的虚拟对话,把自己的痛心、愤怒很好地表达出来了。 师:很好。同学们发现了余秋雨讲述历史故事的一些方法,那就是运用想像对史料进行虚构、描摹历史人物,让读者感觉作者似乎走进了历史目击着现场,并与历史人物直接对话。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这是散文不是小说,它是否可以这样进行目击现场似的想像虚构、直接对话呢?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讨论约3分钟) 生8:不可以。因为他这样对史料进行创造性加工,让人误以为这就是历史,信以为真,这样会歪曲历史的。 生9: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他对历史面貌没有做大的改动,而只是虚构了一些细节,事件的大体是真实的,王道士、斯坦因、伯希和等人物都是真实的,不会造成历史的变样。但正是这些想像虚构、直接对话的语言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让我们对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生10:我也认为可以。因为读史料太累、太枯燥了,而读余秋雨的散文则轻松得多,直观得多。他的文笔又极好,让我们大家都爱看。我想这也许就是秋雨散文在当今社会上广泛流行的原因之一吧。 师:大家讨论得非常激烈,观点有同也有异。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观点吧。钱钟书《管锥编》中说:“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相通。” (幻灯片:钱钟书的话)钱钟书认为即使是史家叙事也可以想像虚构、揣摩人物,事实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名著之所以蜚声中外,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史学著作可读性强,生动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