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5章 空间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GIS 的特点在于--空间分析 GIS不但实现自动制图,更主要的目的是分析空间数据,提供空间决策信息。--区别于其他系统的最主要特征。 空间分析目的: 通过对空间数据的深加工,获取新的信息。 空间分析: 根据地学原理,通过分析算法,从空间数据中获取有关地理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空间演变等信息。 常用空间分析方法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空间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网络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空间几何分析;空间数据查询。 §5.1 数字地面模型分析 数字地面模型(Digital Terrain Model,DTM) 以二维平面上有限的离散点来模拟地表某属性的连续分布。 基于栅格的DTM 按等间距规则采样(或内插)建立的DTM。 DTM={Z i,j} Z i,j 为栅格结点(i,j)上的地面属性。当属性为高程时,称为数字高程模型(DEM)。 一、地形因子的自动提取 先计算每一地表单元(由相邻四个网格点确定)的法矢量: (1)标准矢量P的计算 (3)法矢量n的计算 具体应用: 1、坡度计算 即计算地表单元的 法矢量与Z轴的夹角?。 2、坡向分析 坡向即法矢量在XOY平面上与南(X轴)的夹角?。 求出的坡向有与X轴正向与负向之分,要看坡向变量A(j)与B(j)的符号。 实用中还可将坡向综合为平缓坡、阳坡、半阳坡、阴坡,分别以1、2、3、4、表示。 3、曲面面积计算 单元曲面的面积可用该单元边的中点所建立的矢量a’、b’即它们所确定的法矢量n’的模来确定: 4. 地表粗糙度计算 用对顶点连线L1与L2 中点的高差D来衡量。 D越大,说明4个顶点 的起伏变化越大。 5. 高程即变异分析 该单元的平均高程: 6..谷脊特征分析 7..日照强度分析 根据坡度、坡向、太阳变化,计算某点在某时刻的日照强度: 8..淹没边界计算 设网格边长?x,洪水实际淹没高程为H,该处平均坡度为?,则 二、地表形态的自动分类 (1)拟定地形分类决策表; (2)根据DEM数据文件,按以下过程自动进行地形分类; (3)输出 地形类型图 三、地学剖面的绘制与分析 对于DEM={Zij},只要给定剖面线的起点(i1,j1)和终点(i2,j2),即可求得剖面线与网格交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进而作出剖面图。 现以求与横线 的交点为例说明: 其中:ISG1和ISG2的值由?x和?y的符号决定: 剖面线相邻交点间距离计算: §5.2 空间叠和分析 一、空间叠和分析(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将同一地区的两层对象叠和,以 产生空间区域的多重属性特征:用于搜索同时具有几种属性的分布区域--空间合成叠和 或建立对象间的空间对应关系:用于提取区域内某些专题内容的数量特征--空间统计叠和 空间叠和分析可分三种:点与多边形;线与多边形;多边形与多边形: 点与多边形的叠和(point-in-polygon overlay) 确定某图层上的点落入到另一图层的哪些多边形内,以建立每个点的新的属性。如查询某市所有水井(邮局)的分布。实质是点与面的包含分析。 2. 线与多边形的叠和(line-in-polygon overlay) 确定某图层上的弧段落入到另一图层的哪些多边形内,以建立每个弧段的新的属性。如道路层与县界层叠加,可得各县内各种道路的总长度。 (需计算交点,截断弧段并重新编号,建立归属关系) 3. 多边形与多边形的叠和(polygon-on-polygon overlay) 将两个不同图层的多边形叠和,产生输出层的新多边形和新多边形的多重属性。形成各种应用功能。如ARC/INFO的6种多边形叠和命令: (3)Identity:保留以一多边形为控制边界内的所有多边形要素。 (4)Erase:保留以一多边形为控制边界外的所有多边形要素 (5)Update:删除重叠的部分 (6)Clip:一图层的边界对另一图层内容的截取 二、基于矢量数据的叠和分析 参与分析的两个图层的要素均为矢量数据; 虽然数据量小,但运算复杂; 叠和后产生具有多重属性的新多边形; 算法见图5-23。 三、基于栅格数据的叠和分析 参与分析的两个图层的要素均为栅格数据; 虽然数据量大,但运算过程简单,易于控制; 例: 算法: 叠和后建立的数据文件: 根据属性转换矩阵,对数据文件进行属性的重新分类,得到最终分析结果。 §5.3 空间缓冲区分析 一、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模型 空间缓冲区分析(spatial buffer analysis): 对点、线、面对象实体,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范围的环状区,用以识别这些实体对周围对象的辐射范围或影响度。 可用的分析模型: (1)线性模型:当实体的影响度(Fi)随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