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次,认定人的本性相近,那么,人与人的基本心理、基本需求也是相近的。这就应该以此作为人际相处的规则。孔子的“推已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做人的起码要求或标准,这也是从群体意义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论根据。 最后,认定人的本性相近,经后天习染可能相远,这就肯定了人的教养的可塑性,基于这一点,孔子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两句话是密切相关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对我们一般人, 或者借用孔子在《雍也》篇里的词语,叫做“中人”而言的。所有的中人 天赋都差不多,只是因为后天的教养习染不同而相差很远了。但 “上知”与“下愚”的人却是无法改变的。因为“上知”就是“生而知之者,是天才,生来就有某种天赋才能,而不是靠后天教养才取得的。而“下愚”则是“困而不学,民斯为 下矣”的人。即便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困难了都还不愿意学习,这样的“下愚”,你有什么办法去改变他呢? 所以,中人是性相近,习相远。而唯有“上智”和“下愚”的人是不可改变的。 有教诲,无种类。只有单纯的施教,不论求教者是那一种人。即如恶人,可以教他向善。善人,可以教他更善。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施教的事实。 孔子以重礼维礼著称,但他在“有教无类”这点上,却不守周礼,勇敢地冲破等级制羁绊,表现出大胆改革、精心实践的精神,是春秋时代教育面向的革命性变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此章记载了孔门的十位高材生,后人因而称之为“十哲”。孔子重视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专长。孔子弟子三千,言其广大,未必确指,贤人七十二则有名有姓。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孔门四科教育,颜子等十位大弟子各以特长分属四科,德行列为第一,足见道德教育最为重要。 孔子为了因材施教,而划分专业,分科教育,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首创之功。 【读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 也是对症下药。 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 《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 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 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读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 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 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赞 《周易》,修《春秋》,的确都是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并没有哪 一项是他自己的创作。 可是,他的“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 集注》)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本章孔子自叙对诗乐的重视和高深造诣。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当时鲁国虽然保存周礼最多,可是已不完备了。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 “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讲要》 这一章主要的意义是讲正乐。 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乐音得正,所以雅颂之诗各得其本所也。雅颂是诗义之美者。美者既正,则余者正,亦可知也。” 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7《傅雷家书两则》答辩.ppt
- 第一课电子控制与电子控制系统技巧.ppt
- 2017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22探索.ppt
- 化学平衡第一课时技术报告.ppt
- 2017届高三化学总复习三探索.ppt
- 7-10-1-实验仪器: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及使用答辩.ppt
- 7A1-42015中考英语复习_七年级上册答辩.ppt
- 7-Soft-S现代电源控制答辩.ppt
- 7存储过程和包答辩.ppt
- 2017届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第7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第1节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探索.ppt
- 2025年天津市冷链物流基地配套道路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母婴护理会所专业化服务升级路径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私立医院医美抗衰中心创建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成都市淡化海水在城市道路清洗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上海市环卫厨余垃圾生物处理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花西子针对户外运动妆容的可行性.docx
- 2025年上海市生物发电于秸秆炭化还田协同发电的可行性研究.docx
- 2025年天津市物造纸在可降解农用地膜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无人值守充电站智能运维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天津市竹荪种植连作障碍防治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